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原因是什么意思 蔺相如能够完璧归赵的原因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原因是什么? 完璧归赵的起因是:秦国自恃强大,假意用十五个城换赵国的无价之宝——和氏璧。事情的…

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原因是什么?

完璧归赵的起因是:秦国自恃强大,假意用十五个城换赵国的无价之宝——和氏璧。事情的经过是:蔺相如到秦国向秦王献和氏璧,秦王对宝玉赞不绝口,但就是不提换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谎称和氏璧有毛病,要指给秦王看,借此骗回和氏璧,并用撞碎宝玉逼秦王答应交城。回到宾馆,蔺相如派人秘密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完璧归赵”是一个历史典故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该成语一般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典故寓意:

完壁归赵蔺相如机智果敢,英勇无畏,重信守义;而秦王倚仗强势,几度失信于人,自然得不到别人的信赖和尊重。我们在面对强敌时,也应像蔺相如那样,不仅要敢于斗争,而且要善于斗争,有勇有谋,有理有节,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完璧归赵概括?

赵王得一传国玉玺。爱不释手。希望代代相传。但还是被秦王知道想拒为已有。于是派使臣赴赵说愿以十五城相换。但赵王不愿。又怕秦王以此攻赵。无计可施之际。蔺相如称秦王若不以城相换自己必能完璧归赵。遂后赴秦。果然。

秦王见璧后不提城池之事。蔺相如用计告诉和氏璧有暇疵。拿璧后要挟秦王。要么用城换要么砸璧。秦王无奈。蔺相如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的历史人物?

蔺相如

  成语故事完璧归赵的主人公是蔺相如,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惠王得到一块名叫和氏璧的宝玉。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情后,写信告诉赵惠王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赵王担心秦王使诈,便派蔺相如带宝玉去换取城池。蔺相如来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给了秦王,秦王只顾欣赏宝玉,却不提城池的事。

  蔺相如以指出宝玉的瑕疵为由,拿回了宝玉。他走到柱子旁,高举宝玉,并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还说如果秦王一定要抢夺宝玉,自己便和宝玉一起撞碎在柱上。秦王无奈,只好拿出地图划出十五座城池给赵国。蔺相如担心秦王假意应付,一边提出要秦王斋戒五日,一边派随从带着宝玉返回赵国。等到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和氏璧送回赵国的事情告诉秦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从完璧归赵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敌,以及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以一己荣辱为念的高尚品德的人。蔺相如原为宦者令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

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惠文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

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

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

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完璧归赵体现出蔺相如什么品质?

在司马迁所著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讲述了蔺相如的故事,其中完璧归赵体现了蔺相如勇敢的个性,渑池之会中展现了蔺相如大义凛然的精神,负荆请罪中刻画了蔺相如具有远见卓识。在这整个故事中,将蔺相如的性格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深受后人的称赞。

蔺相如,今保定市曲阳县相如村人,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最重要的有三个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蔺相如为人深谋远虑,有胆有识,稳重谨慎,宽宏大度,机智聪慧。典型的文臣性格,机智、勇敢、有谋略、大度宽容。

蔺相如完璧归赵故事梗概?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

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

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

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

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

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

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

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

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

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