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甲午战争简介:发动战争需要大量的军费,日本甲午战争的军费有多少,是谁借给日本政府的?

网友提问: 发动战争需要大量的军费,日本甲午战争的军费有多少,是谁借给日本政府的? 优质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

网友提问:

发动战争需要大量的军费,日本甲午战争的军费有多少,是谁借给日本政府的?

优质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日本的军费很充足,比满清要有钱的多。

满清是一个农业国,国内财政主要来源四大块,分别是田赋、盐税、厘金税(商业税)、关税。

其中田赋和盐税这么多年基本固定,没有办法舵手。

厘金税就是设法掠夺国内做生意的商人,这是饮鸩止渴,会导致中国民族商业崩溃,因为洋人是不需要交税的。

至于关税主要是进出口税。

可惜,中国贸易经常处于逆差的地步,所以虽然关税收入较大,其实也是虚的。

但即便如此,毕竟满清财政收入依靠关税的增加,还是有很大提高的。

根据《光绪会计表》所提供的官方统计资料来计算, 至光绪初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提高到了8000多万两。

据统计,光绪七年(1881年),岁入8234万两,岁出7917万两,盈余317万两。

光绪十七年(1891年),岁入8698万两有余,岁出7935万两,盈余763万两。

要知道,之前满清的财政都是严重赤字,需要靠向洋人借钱才能维持。

有了几百万两盈余,也算是不错了。

然而,这个数字如果同日本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国内经济开始向手工业转型,脱离农业社会。

1884至1888年间,政府年均财政总收入已经达到了8300万日元。而甲午开战前的1889-1893年,日本政府年均总收入已经超过1亿日元。

按当时日元与清朝库平银的比价1.4:1计算,日本政府年均收入已经达到7000万两白银,与清朝年收入已差距不大。

虽然基数差不多,但日本的财政支出较少,所以可以用大量盈余用于军费。

日本海军军费占比从最初的占财政收入5%,快速提升到了后期的10%以上,最高峰期间达到了15%。

相反,满清海军的主力北洋水师,每年的军费支出只占到了财政收入的1.6%左右,后期干脆基本停止拨款,导致水师6年没有购买新军舰。

而整个战争中,日本花费的军费非常惊人:2亿日元,折合库平银1亿4319万两。

然而,日本政府是从容承担下来。

日本政府拨款1.5亿日元,同时向民间发行战争债券1亿日元,共筹集了2.5亿日元。

结果战争并没有花费到2.5亿日元,也就是说日本筹集的军费还有很大的盈余。

到甲午战争结束前,日本政府不能从容承担了所有军费,甚至国库还剩余的现金2344万日元,大家注意是现金。

日本并没有向外国借外债,他们的经济实力已经可以支持1亿5000万两白银的开销。

相反,满清就不堪入目了。

甲午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李鸿章恳求政府至少拨款二三百万两,作为作战费用。

然而,政府仅仅拿出18万两。后在李鸿章逼迫下,户部砸锅卖铁,只凑出250万两。

到了战争爆发,满清政府才急了,使用了各种方法筹备军费。

包括强迫两淮盐商和江苏绅富捐款,勒索了350万两,其中被贪污了100万两,实际用了250万两。

提高盐价格,从老百姓头上搜刮,这样筹集240万两,然而这需要时间,远水救不了近火。

还有些乱七八糟的行为,但最重要的则是强迫向全国银号票号借款。虽说是借,但其实是强迫性质,只是最终许诺会还,这种一共筹集1102万两。

另外就是借外债,向英国、德国银行以高息借款共6009万两,其中刚到了4465万两,战争就结束了。

这样用尽所有办法,满清筹集使用了大约7000万两,仅为日本军费的一半。

而满清的军队规模比日军还要大得多,军费开销也高得多,可见军费是根本不够实用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战争停止前,日本经济完全支持得住,军费还有三分之一根本没有动用。

相反,满清已经用尽了办法,甚至以7%高利贷利息,向汇丰银行借款1000万两白银救火。

所以说,满清就算甲午不败,再过几年也会被日本打败,两个国家差距越来越大。

其他网友观点

日本在甲午战争时的经费分实际筹措和实际使用两个部分。

1894年10月18日,日本正式通过了关于军费的预算案,计划筹集临时军事费1.5亿日元,并发行1亿日元的军事公债,共计2.5亿日元。

临时军事费的第一笔收入,是1893年预算结余的2343.9万日元,其他则由国库陆续拨付。在整个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共筹集了10842.5万日元的军费。

而军事公债是面对日本国内发行,由于日本已经建立了近代的金融体系,多次发行国债,加上日本国内对于战争的热情高涨,几个银行财团都积极配合,所以国债发行也非常顺利。据统计,到战争结束时为止,日本政府通过公债共募集了11680.5万日元的军费。

两者相加,日本实际筹集到的军费总额是22523万日元,折算下来大约是清政府在甲午战争时期筹集军费的2.5倍。可见日本政府在筹钱的本事上比清政府要强的多了。

当然,这些钱并没有全部花掉。在甲午战争期间,日本的军费总开支是20047.6万日元,日本政府所筹集的军费还结余了2475.4万日元。

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日本这个军费开支的统计日期是截止到了1896年3月。不仅包括了战后日本侵占台湾所开支的军费,还包括了日本军队战后复原、抚恤等一系列开支,其实际战争经费远少于此。

不过这个数字到底有多少,目前尚无一个定论,只能确定在1.4亿日元以下,权作一个参考吧。

其他网友观点

谢邀。日本的战争军费主要有如下几个来源:1,常规的年度军费预算。2,临时的战争税。3,国债和贷款。4,“战争紧急状态专用资金”。其中第4笔,涵盖了中日甲午战争、随后的日俄战争的绝大部分费用。

从明治时期开始,日本的军费预算,就相当高。它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最高时可达25%,最低时也有18%。和平年代,这些预算弎多用不完,日本政府就将其存入一个专门的帐户,作为未来战争的储备金。这个帐户的正式名称,叫“战争紧急状态专用资金”。

日本设立战争专用资金的目的,就是方便对外发动战争。它允许预算外的军事用途合同、预付。根据日本“专用资金使用法”的规定,它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批准手续也不复杂。比如,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只要列出大致的费用支出用途,就可获得批准。

甲午战争,是日本第一次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日本花掉军费约2.33亿日元,但除了在中国获得多个口岸通商的权利,还有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这样的胜利,连日本人自己也没有想到,所以欣喜若狂。这些赔款,同样进入日本的战争专用帐户。

根据测算,甲午战争前后,不算常规的军费开支,流入专用帐户的资金,约为9.亿日元,其外还有2000多万的专项国债和贷款,1000多万的专项收益和捐赠。日本人善于精打细算,节衣缩食,每年财政预算没有花出去的钱,也会有一定的比例进入这一专用帐户。

但是,甲午战争后的50年内,日本战争不断,包括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花销也越来越大,但是战争专用资金的存量,已越来越少。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战争专用资金加上年度军费,已远不够军费开支。

这种情况下,日本会征收“战时超额利润税”,并提高企业及个人所得税和酒税的比例。最高时,个人所得税的比例,比非战时期提高了20%。这些临时的收入,也会用于战争期间的军费开支。此外,日本会大规模发行国债。

二战时,年度军费预算、临时征税和战争专用资金,已远不能满足军费开支的需求了,日本政府就主要靠发行国债来募集资金。在一战和之前的战争中,日本国债的数量都很少。第二次大战期间,日本战争所需资金,超过50%来自国债,另有10%来自借贷。

其他网友观点

依我之见:

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以小博大的国运之战。

日本以举国之力发动战争,冒险一搏,并大获成功。

中国虽然不仅没有举国抗战,还消极抵抗。但巨额的赔款又耗伤了元气,加剧了清王朝的衰落。发动这场战争对日本来说,很不轻松。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钱的问题。面对海量的军费开支,日本政府又是如何筹集的呢?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蓄谋已久。这点不是随口一说,污蔑日本人,而是有证据支撑的。

通常来讲,蓄谋发动战争,一定会提前进行各项军事准备,比如购买武器、扩充军队。如此,便会导致军费开支大增。事实上,日本在甲午战争前二十年,就是这样一种状态。

据日本《明治财政史》记载,1872年,日本明治政府开始实行财政预算公开制度。随后,各年度的军费预算便不再是秘密。

1873年,军费预算为1070.9330万日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17.1%;

1883年,军费预算为1904.6718万日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23.5%;

1894年,军费预算为2282.2146万日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27.0%。

不难看出,从1873年到1894年,二十年的时间,日本军费预算增长了113.1%。如此大规模的军费预算增长,意欲何为呢?

预算只是提前预估,实际的军费开支又是如何呢?大隈重信的《日本开国五十年》中记载:

1872年,日本陆军的经常性经费为727.9736万日元。

1893年,日本陆军的经常性军费为1241.9829万日元,特别支出230.1597万日元,合计1472.1226万日元。

仅用二十年,日本陆军的军费开支就翻了一倍。

1872年,海军经常性军费为199.5509万日元。

1893年,海军的经常性军费为514.1475万日元,临时费用298.9445万日元,合计810.0921万日元。

同样是二十年,日本海军的军费则翻了两番。

将1893年的陆军军费开支与海军的军费开支相加,1472.1226万+810.0921万=2282.2147万日元。这个数字正好等于1894年的军费预算2282.2146万日元。

军费预算快速增长不一定意味着要发动战争,前提是财政收入也同样快速增长,但日本并没有做到。据统计,二十年内,日本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只有21.7%。甲午战争爆发前一年,即1893年,日本当年的财政收入是8300万日元。

顺便提一下,日本明治政府的财政收入大致有几块构成。

一、是各富商的捐款。

二、是租税收入,包括地税、酒税、关税,其中又以地税占比最大。

三、是临时税种,如烟草税、酿造税等。

四、是官民捐献,遇到战时,号召百姓捐款,官员捐工资。

五、是发行军事公债。

六、是动用皇室资金。

虽然渠道很多,但明治政府家总是没有多少余粮。

前文提到,日本的军费开支只占财政收入27.0%。如果没有战争,这个比例虽然很高,但也在承受范围内。甲午战争的爆发,打破了这种平衡。

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打响。战争一响,黄金万两,不是送来黄金,而是要大把花钱。根据《明治财政史》记载,8月9日,日本大藏省召开第一次筹措军费问题专门会议,制定了甲、乙、丙三种方案。

甲号方案预估军费总额为5000万日元,战争时间持续为半年,即1894年7月至12月;

乙号方案预估军费总额为1亿日元,战争持续时间为一年,1894年7月至1895年6月;

丙号方案预估军费总额为1.5亿日元,战争持续时间为一年半,1894年7月至1895年12月。

以1893年日本财政收入8300万日元来计算,甲号方案的5000万日元还是能承受的,但若加上当年的常规军费预算2282万日元,就达到了7282万日元。这个数字已经逼近整年的财政收入。但日本人就是疯狂,10月23日,日本天皇批准战争预算1.5亿日元。四个月后,再次追加1亿日元。总经费预算为2.5亿日元,整整三倍于年度财政收入,不花大力气筹措军费是不行的。

对于如何筹措军费的问题,日本政府内也有不同争论。伊藤博文等人想利用百姓的热情搞捐款,按他们的估计,只要募捐到1500万日元就保证打一年。事后证明,军费开支远远超出想象,这套方法根本不管用。松方等人反对捐款的方式,认为筹措力度太小,需要发行国债。这一主张得到了众多企业家的认同。事实证明,百姓的捐款最终只有295万日元。伊藤博文实在是高估了百姓的爱国热情。

战争开打一个月后,第一批3000万日元军事公债开始发行,年息是5%,每百日元的购买价为100日元。三个月后,再次发行5000万日元。年息也是5%,但每百日元的购买价降为95日元。考虑到民众的承受度,采用分期付款,最多可分为7-8次。其实就是按揭的玩法。

大藏省大臣渡边国武号召财经界大佬带头应捐,同时号召各地银行配合应捐。但银行对这种理财产品反应冷淡,原因是怕引发金融动荡。大藏省与日本银行联合做出承诺,国债可作为担保进行贷款,100日元国债可贷款95日元。如此才打消了市场的担心。

日本购买国债的热情很高,甚至出现了狂热的景象。一些政治家欣喜地认为,这是日本百姓爱国的体现。但事实并不是如此,时任日本银行支店长的高桥是清看到了幕后真相。

据《高桥是清自传》记载,高桥是清认为,大都数百姓都是从银行借钱来购买国债。因为国债具有担保性,可贷款。买了1000日元国债,再用这1000日元进行担保贷款,贷款下来继续买国债。如此,就像滚雪球一样。

事后证明,发行国债是对的。国债的收入占军费来源的一半以上,达到1.17亿日元。不过,国债的缺陷是速度慢,因为规定分期后,时间被拉长,甚至长于甲午战争的时间。战争结束,还有一部分钱没有收上来。

另一方面,日本银行开始向国外借款。

据《日本银行百年史》记载,日本银行在甲午战争期间共借款四次,分别是10月份借款600万日元、11月份借款650万日元、12月份借款703万日元、1895年2月借款411万日元。四次借款合计共2364万日元。总体来说,借款并不多,日本政府还是很谨慎的。

战争开始时,英国方面愿意借款2亿日元,年息4%。伊藤博文主张借外债,但遭到日本银行总裁川田小一郎与松方等人的反对,他们担心借款过大,后果很严重。最终川田小一郎等人说服伊藤博文,放弃借外债的方法。他们相信,凭借日本国内的实力完全可以打赢这场战争。

据大藏省《临时军费收入决算明细》记载,日本的军费大致有几项来源,发行国债所占比例最大,1.16805亿日元,占51.9%;国库结余款为2393.9万日元,占10.4%;百姓捐款为295万日元,占1.3%;占领地与杂项收入为307.9万日元,占1.4%;特别资金转入款为7895.7万日元,占35.1%。五项合计为2.2573亿日元。这个所谓的“特别资金”就是来源于清政府的赔款。

战争持续了九个月,对于日军军费的总开支说法不一,有说不超1.2亿日元,也有说达到2亿日元。如果根据大藏省统计的临时军费收入,减去清政府赔款转入军费的特别资金7895.7万日元,就是1.46673亿日元。由此大致也可以推测到,日军的军费估计在1.5亿左右。

日本政府在筹措军费时,一直对国外借款非常小心,因为担心被列强操纵,成为殖民地。对比之下,清政府就悲催了很多,借外债如抽大烟,俨然已经上了瘾。战后赔偿,没有外债根本撑不下去。

甲午战争犹如一场赌博,日本赌赢了,且大发其财,并刺激了日本的再次崛起。

其他网友观点

发动战争需要大量的军费,日本甲午战争的军费有多少,是谁借给日本政府的?

俗话说“战争一响,黄金万两”,每次战争,不仅是损兵折将,死伤生命,更重要的是对国家经济的削弱,可以说打仗打的是钱财,所以发动战争是需要大量军费的。我们知道,日本作为一个弹丸岛国,自然资源不足,人口也不多,经济实力也不雄厚,但是却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耗费大量的金钱,这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非常吃力,那么甲午中日战争到底花了多少军费,这些军费又是从哪里来的?到底是谁借给日本政府的呢?

小编认为,作为资源匮乏的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绝对不是一时冲动之举,而是蓄谋已久。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日本帝国海军、帝国大学等大量充满军国主义性质和国家荣誉感的社会、文化符号应运而生,慢慢把目光转向了闭关锁国但资源丰富的清朝,视之为大肥羊。但中国自古是文明古国,国力强盛,日本不敢贸然侵略,于是便筹划准备。在甲午战争前二十年就逐年加大海军军费投入,购买武器、扩充军队,蓄谋发动战争。并想方设法筹备军费,以期打败清朝政府。

1、日本甲午战争的巨额军费。

根据《明治财政史》记载,1893年8月9日,日本大藏省召开第一次筹措军费问题专门会议,制定了甲、乙、丙三种方案。

甲号方案预估军费总额为5000万日元,战争时间持续为半年,即1894年7月至12月;

乙号方案预估军费总额为1亿日元,战争持续时间为一年,1894年7月至1895年6月;

丙号方案预估军费总额为1.5亿日元,战争持续时间为一年半,1894年7月至1895年12月。

以1893年日本财政收入8300万日元来计算,甲号方案的5000万日元还是能承受的,但若加上当年的常规军费预算2282万日元,就达到了7282万日元。这个数字已经逼近整年的财政收入。10月23日,日本天皇批准战争预算1.5亿日元。四个月后,再次追加1亿日元。总经费预算为2.5亿日元。从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到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战争持续了九个月,对于日军军费的总开支说法不一,但根据大藏省统计的临时军费收入,减去清政府赔款转入军费的特别资金7895.7万日元,就是1.46673亿日元。由此大致可以推测到,日军甲午战争的军费大概在1.5亿日元左右。

2、甲午战争日本军费的来源。

甲午战争爆发前一年,即1893年,日本当年的财政收入是8300万日元。无论是对于9个月的战争来说,还是对当时的总预算来说,即便是把当年的财政收入全部当做军费,也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到底是谁借给日本政府军费的呢?

日本政府的财政收入大致有几块构成:一是各富商的捐款;二是租税收入,包括地税、酒税、关税,其中又以地税占比最大;三是临时税种,如烟草税、酿造税等;四是官民捐献,遇到战时,号召百姓捐款,官员捐工资;五是发行军事公债;六是动用皇室资金。虽然渠道很多,但也是杯水车薪。事实证明,百姓的捐款最终只有295万日元。其重要军费来源是:

一是日本民众购买国债,把钱借给了政府。战争开始后,军费开支远远超出想象,政府的财政收入难以维持战争,于是众多企业家认同发行国债,以达到快速积累军费的目的。于是在战争开打一个月后,第一批3000万日元军事公债开始发行,年息是5%,每百日元的购买价为100日元。三个月后,再次发行5000万日元,年息也是5%,但每百日元的购买价降为95日元。并采用分期付款,最多可分为7-8次。日本民众购买国债的热情很高,甚至出现了狂热的景象。大多数百姓从银行借钱来购买国债。因为国债具有担保性,可贷款。于是出现了用国债贷款,再用贷出的钱买国债,这种循环滚雪球一样的情况。国债的收入占军费来源的一半以上,达到1.17亿日元。

二是日本银行向国外借款。战争开始时,英国政府愿意借款2亿日元,年息4%。但日本政府因为担心被列强操纵,成为殖民地,所以在筹措军费时,一直对国外借款非常小心。但即便这样,日本银行在甲午战争期间也借款四次,分别是10月份借款600万日元、11月份借款650万日元、12月份借款703万日元、1895年2月借款411万日元。四次借款合计共2364万日元。虽然借款不多,但也为解决了日本政府的燃眉之急。

其余的军费则是由国库结余款、百姓捐款、占领地与杂项收入组成。

可以说,正是这些别有用心的人的支持,才助长了日本政府侵略清政府的野心。

其他网友观点

日本政府为了甲午战争做了充分的资金准备,加上战争持续时间短,消耗小,所以整个战争日本没有借任何外债。

日本政府的货币制度是现代化的,已经广泛使用纸币,对社会财富的掌控力度大大增强

日本政府经过明治维新,大力发展工商业,消灭特权阶层(武士),建立近代化的财政收支体系,实现了收入大涨的良性循环。在甲午战争爆发前的头一年(1893年),日本政府财政收入将近1亿1400万日元,约合7200万两白银;开支8400余万日元,结余达到了近3000万日元。而同期清政府的收入约8900万两白银,比日本略高;但支出也高达8800余万两,几乎没有结余。所以,日本政府比清政府有钱多了。

清政府无法理解,日本政府只要印刷这些纸张,就可以募集到海量财富

开战后,日本政府认为需要准备2.5亿日元的军费,其中除国库结余2600万日元外,全部发行军事公债。由于日本国债运行多年,信誉良好,所以日本社会对购买军事公债相当积极。第一期公债发行额3000万日元,却收到了7700万日元的购买申请。到甲午战争结束时,日本政府筹集的军费不但没有花完,反而结余了2500万日元。而且由于军费大部分以国债募集社会资金支付,国库收入继续保持结余状态。就在甲午战争当年,国库结余就高达2000万日元。可以说和现代国人的想法相反,日本在甲午战争时期拥有持久作战的能力。

中国当时以白银为流通货币,但实行的是银两制,以金属的重量计值,属于称量货币制度,没有踏进货币制度阶段,十分原始

相比之下,长期寅吃卯粮的清政府就窘迫得多了。开战之前,政府仅仅拿出了300万两白银的军费,这点钱当然很快就花光了。于是又向富商“捐输”,国债是有借有还,还有利息,捐输则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所以富商们也不积极,最终只凑到了200多万两,还不到日本军事公债的一个零头。

直到光绪末年,清政府才开始使用统一的白银货币——龙洋。但改两为元,就要到宣统了

所以到了1894年底,捉襟见肘的清政府只能满世界借钱来打仗了。仗还没打完,就已经借了3700万两的债,而且由于清军老是打败仗,借债也越来越难。所以最终清政府选择求和,财力不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与甲午战争简介相关的文章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