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读后感
《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
小学的时候,总爱去定王台新华书店看书。那时书店门口总是摆满了推荐的书籍,我看到一摞摆成旋转DNA链样子的书,便拿来翻看。这就是我第一次看到艾西莫夫的《银河帝国》,手捧着这本书便没有放下,直到天完全黑下来才回家。我现在还记得,我看到了骡进攻基地的片段。那是我第一次接触科幻小说,就被艾西莫夫宏伟的想象所折服。
不久前,我看了刘慈欣的《三体》,感叹道中国科幻作家文笔平平无奇,塑造人物扁平。加之好友给我看了克拉克《天堂的喷泉》,于是我买下《银河帝国:基地》这一套书来看,重温儿时的美好。
读完之后,第一个想法是觉得我错怪了刘慈欣。不论是克拉克还是艾西莫夫,对于一名科幻小说家来要求他们有文笔,的确是一个过高的要求。他们所有的智慧都用来学习广博的科学知识,而能够把这些深奥复杂的科学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作出合理的预测想象,已经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换句话来说,评定其他小说家的标准要求要有流畅的情节、立体的人物、精雕细琢的对话和优美的描写。而对于一名科幻小说家来说,能够写出能自圆其说且符合基本科学原理的设定,就已然成功。
第二个想法就是认为,这银河帝国的历史和罗马帝国十分相似。果然,查资料时发现作者就是受到了《罗马帝国衰亡史》的影响。在这里不禁扼腕叹息,实在没有发现好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的译本,席代岳的版本有如机翻,令人难以下咽。
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诠释了什么叫做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俄罗斯自诩为第三罗马,更不用说整个西方白人深受古罗马文化的影响有多深刻。如今中国的文化从业者,读圣经都能读下去,却不愿意接触中国的古典文化,这又如何能够讲好故事呢?如果不复兴中国固有的文化,那么中国文化事业就永远得不到发展。
话说回来,这本书讲的是承平日久的银河帝国(顾名思义,领土囊括银河系的帝国)逐渐衰落,心理史学的创建人哈里·谢顿准备建立基地组织,减少未来世纪中的黑暗年代,为银河第二帝国的崛起保存种子。整个基地系列在开始讲的是基地是如何历经一次次磨难,每次磨难的主角都不同。而后追溯了哈里·谢顿是如何建立基地,以及经过多年发展,人类社会面对三种社会前景抉择的故事。在这之中,有勇敢机智的孤胆英雄,有预感超群的冒险家还有和人一模一样的机器人。有符合人心发展的历史大势,也有个体的爱情纠葛。就这么一部包罗万象的书,带着读者遨游银河系。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说位于不同星系,所看到的太空景象不同的,还详细描写了是如何不同。艾西莫夫在历史、物理、天文、地理等等科学上的造诣都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有深入的学习思考的,艾西莫夫不愧被美国人称为珍贵的瑰宝。
科幻小说中小说家们的畅想在现实世界中一步步实现,科学知识的确有它独具一格的魅力。在中国有一种这样的现象,就是偏爱文科的人理科学不好,偏爱理科的人文科又不行。我觉得这值得我们小学教育者反思,文理两科虽然思维模式不同,可是其中内涵都是值得深挖并宣扬其魅力的。我始终相信知识是有美感的,老师就是要让这种美感吸引学生,让他们自己驱动自身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