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期
作者简介:李老先生,生于河南洛阳,大学本科毕业,献身武威教育,退休在家闲居。无名气,无才气,无文气,无名号的草根作者。年龄老化思想僵化思维固化顽固不化与敢于创新能够出新大胆维新勇于护新的矛盾统一,为本人特点之一。至于网名有好为人师之嫌,实乃孙儿为吾所取,诚望大家海函勿笑。
甘肃:凉州下双寨赵家故事多(一)
凉州区下双寨,以方位与数量得名。虽地处偏远,与沙漠毗邻,但在历史上,却被称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小凉州”。而赵氏家族,从先祖赵万与其弟赵千在明代万历年间,由山西蒲州解梁迁至此地,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其后繁衍生息,逐步成为“小凉州”下双寨第一大家族。
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下双寨大庙东侧,赵家曾建有赵氏祠堂。祠堂庄严肃穆,气势雄伟,用以供奉先祖灵位,宣讲伦理道德及家规家训。在祠堂西侧有赵府私立学堂,学堂有对联:
切磋琢磨相托碔砆变美器
规矩方圆欲将栋梁成大材
学堂使赵姓子弟及地方学童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因此使赵家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扣人心弦的传奇故事。
赵家双夺魁 文武两举人
话说赵家七世祖赵单,膝下二子,自幼聪慧。长子名仕元。机敏好学,体格健壮。次子名仕直,敏而好静,性格沉稳。兄弟二人从小受家教家风影响,均生性豪爽,为人正直,识书答礼,坚毅豁达。赵单根据两个儿子具体情况,确定了俩兄弟的发展方向:大儿“习武”,小儿“仰文”。二个儿子谨从天命,果然在一文一武之路上学有所成、先后中举——使赵氏家族一门出了一文一武两个举人。
凡看过《儒林外史·范进中举》的人,都知道“举人”二字分量。范进中举之前穷困潦倒,狗屎不如;中举之后立马成了“文曲星”,连县太爷都要和他“拜把子”。下双赵氏一门出两举人,千里河西为之传颂,方圆百余里的人都到下双寨大庙魁星阁朝拜,都到赵家取经。赵家风光遐迩闻名。
武举人武功盖世 立军功声振凉州
武举人坚持习武,冬夏不辍,先后游学江湖,拜访名师高手。武艺日精,功夫臻熟,十八般兵器,无一不精。
相传从内蒙过来一位武林高手,自称拳打东三省英雄,脚踢大西北好汉,走遍天下无敌手。这位武林高手路过凉州,闻听赵仕元武艺高强,心中不服,就约赵仕元比武。赵仕元推辞一番,那人坚持要比。赵仕元只好答应。双方约定请武威驻军头领韩将军为裁判。
比武这天,观战者人山人海。
比武开始前,赵仕元按照日常习惯,先耍石锁热身,那石锁用黑色铁矿石制作而成,外形不是太大,重量却有三百多斤,一个壮小伙提不起碨不动,但在举人手里,先掷向空中,然后款款接住,上下左右舞动起来,令人目不暇接,但举人轻松自如、大气不喘一口。
赵仕元热身时,那位武林高手打发徒弟过来一看究竟。那位徒弟倒也聪明,趁人不注意,他走上前想掂一掂石锁重量,可石锁纹丝不动。他用双手使出吃奶的力气,石锁才离地面不到五寸,他就支撑不住,急忙松手,累的面红耳赤、气喘吁吁。
那徒弟慌忙跑到师傅跟前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师……师傅,那,那举人力力力…….力气太大了,他的石锁我都举….举不起来!”
他师傅闻言,斥责一句:“慌什么慌,走,过去看看。”
赵仕元看到武林高手,抱拳相迎:“师傅过来了,请到屋里坐,喝杯茶吧。
这武林高手一面应酬着,一面用眼盯着那黑不溜秋、不起眼的石锁,心里想:“比我平时练的稍大一点,也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于是对举人说:“你的石锁是黑色的,我能看看吗?”
举人说:“请便。”
武林高手走到石锁前,稍一运气,气沉丹田。心想:“玩这玩意儿小菜一碟。”他右手握住石锁把手,用劲一提:“呦嗬,还挺沉。”他不敢大意,运足内力,握住石锁,想把石锁掷向空中,可石锁太重,他内力不足,加上用劲过猛,只听“咔嚓”一声,右小臂骨折了。
看比武的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武林高手举锁骨折,大家嘘声一片。此时,双方约请的裁判韩将军也到了现场,闻听此事说:“此锁这么重吗?”他暗中运气,也只是把石锁提离了地面。这位将军放下石锁,对众人说:“比武之事只好作罢了。”
后来,韩将军与赵武举人结为异姓兄弟,情同手足。
韩将军平定泾川叛乱时,赵举人协助前往,战功卓著。韩将军奏请清廷,补授赵举人为永昌协,赐建将军大门(即今花车门)。立桅杆四根,以壮其威,以彰其功。
武举人在人生顺风顺水时,抽身而退,返回乡里,指导赵家子弟及所有学童,读书习武,深为广大乡邻称颂。
?
文举人学识渊博 精书法名震河西
文举人赵仕直,自幼发奋读书,废寝忘食,小小年龄就熟读四书五经,学富五车,为凉州有名的“小才子”。
中举之后,补凉州府儒学博士弟子员,任天梯书院训导。
天梯书院位于天梯山大佛寺旁。当时集聚了许多武威名师,教书育人,著书立说。赵举人身为书院训导,既教授国学经典,又肩负管理重任。虽然书院距家路程遥远,但他先公后私,以履职为重,一心扑到书院事务中,受到学生及同事的称颂。(年龄较我为长的两位同事:张源先生与付有恒先生,他俩曾在天梯书院读书。他们回忆,天梯书院学风极浓,教风很严,堪称河西最著名的书院之一。)
文举人生性文静,后又痴迷书法,以王羲之、颜真卿、赵之昂书法作品为范,每日揣摩习练,力争从书法风格、书法神韵、书写章法诸方面领会其精髓。夜以继日,不知疲倦,书法书道遂达很高境界。
为了进一步钻研书法艺术,做到一心一意,心无旁骛,赵举人辞去了天梯书院训导一职,回到下双寨专修书法,他的成就在河西走廊堪称一绝,他的作品被人们视若珍宝,竞相收藏。
大清道光年间,清庭派遣大军西征新疆准噶尔盆地。凯旋至武威休整时,带兵将军杨虎在驿馆看到了赵举人的书法作品,大为惊奇。这位武将文武双全,上马能打仗,下马能写字,在书法方面很有造诣。当这位将军看到文举人的书法之后,没想到小小凉州府竟然有将王颜赵三位大家三体合一、劲拔其外、秀美其中的书法家。他令凉州府公差抬轿专程把赵举人请到驿馆,两人一见如故,相敬如宾,经过几天来往,二人情同手足。杨虎将军提出要赵举人随其进京,请朝廷委以重任。由于举人性情纯真,淡泊名利,无意仕途,他婉言谢绝了杨虎将军美意。遂赠其亲笔书法作品数幅,并亲自陪送将军到兰州,二人方依依惜别。之后,京城、凉州二地虽距数千里之遥,但没能阻隔二人友谊,他们书信往来不断,真正成了莫逆之交。
凉州府及邑人盛赞举人不为京官所动,敬佩其高风亮节,遂给举人门前竖立两桅杆,旌表其德。
解放初期,人们曾在下双寨见到赵举人所书匾额,经过“四清”运动之后,不知所踪。
吾好友白先生之祖父,为情庭派往新疆的钦差大臣,因爆发辛亥革命,滞留武威,后在武威满城安家落户。据他回忆,其祖父曾收藏赵举人书法作品数幅,可惜在文革破四旧时与其他许多书画作品一起被造反派烧毁殆尽,无一幸免。
现在,生活在下双寨花车门、新庄子、小泉沟、烧房等地的赵氏文武举人之后代,人口众多,他们或务农或经商或为公务人员或创办各类企业,家家凝心聚力,发家致富,庞大家族和谐稳定,户户生活幸福美满。
作者:李老先生生
编辑:不要叫我托马斯
制作:静之逸
图片:未加标注的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