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乡愁》系列一一村庄古迹(4)
村西古城的传说
作者:刘福增
诵读:乾坤夜
————————————
村西古城遗址,位于村庄枣园西侧,金沙河东岸,无史记载建于那年那月,无人知晓存于那朝那代,但那古城动人的故事,流传至今,让代代村庄人为之自豪与骄傲。
村中上年纪的老人听长辈们讲:有一年夏天,午后雷雨初歇,村西的沙滩地上空,出现了古城的蜃景。村民争相观望,只见蜃景中的村西古城,依河成街,桥街相连,布局条理,悠悠古韵;街旁楼台轩榭,错落有致,青砖金瓦,建筑精美;店铺招晃,随风摆动;街上好似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派生意兴隆,太平盛世景象。不逊于江南苏杭;不输于长安洛阳。被世代村民夸奖。传说村中不知那辈分的罗锅八爷,在阁子里向外商夸赞村西古城,讲到兴奋处,大拇指一跷,头一昂,竞挺直了腰,不再驼背了。也就流传下:“村西古城景色好,楼台轩榭分外娇,八爷昂头一声赞,多年罗锅直了腰”的打油诗句。充分说明了村庄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让乡亲们为之自豪和骄傲。
故事虽有些夸张,但幼年记忆里,村西古城遗址沙石覆盖,砖瓦遍地,乡亲们常有:“一锄能挖三片瓦,一锨刨出两块砖”的俗语,难以耕种。但那些精美的瓦片,坚硬的砖头,给我们孩子们带来无限兴趣,是“垒砖墙”,“投窝瓦”过家家的最佳场所,至今欢乐的情景,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上世纪五十年代,街坊大爷爷,还在村西古城地里,挖出了一个青瓷花瓶。那时无人欣赏和知道它的价值,改革开放初期,被南方来换铝制品饮具的人,用一套铝锅换走了。几日后,村西古城地里,常见外地赶风水,寻宝的人,在寻找物品和捡拾瓦片;村民们建房预制水泥砖,也来刨挖这些坚硬的砖头。不知是挽惜人们捡走了这些可能价值连城的砖瓦?还是庆幸这片土地乡亲们更易耕种?总之,如今村西古城遗址上,已无那么多的破砖碎瓦。因土质疏松,透气性好,利于蔬菜生长,现已成为村民理想的菜园。
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城市建筑所用沙石增加,村西古城及沙河,又热闹了一番,村民们在挖沙时,出土了很多圆盆深罐,奇石异砖,长箭短刀,木船铁器,再次印证了这里曾是一座古城,以及古城昔时的辉煌。沙石运走,经过人们整修,古老的金沙河恢复了原来的景色。如今你或漫步于溪边桥头;或徘徊于河堤两岸,眼前是流水潺潺,绿草红花,青柳白杨,成为村民们休闲游乐的福地。
金沙河恢复了惜日的模样,宏伟的古城你去哪里了?我曾雨后站在金沙河岸边,希望古城蜃景再现,期盼至极时,一片祥云掠过天空,从村西飘到村东,好似告诉我:村东那一排排崭新的商业楼房,金墙绿瓦,门面宽敞;店铺招牌,五颜六色;人来人往,生意兴隆。那不整是你期盼的古城蜃景吗?
故乡啊!我可爱的故乡!村西古城讲述着你,古老的动人传说;村东新城记载着乡亲们,勤劳致富的功绩,及新农村建设的雏形。愿村庄年年五谷丰登,岁岁欣欣向荣!
感谢你的关注,下期欣赏《长长湾,青青柳》
作者简介
刘福增,山东人,退休教师,喜爱文学,愿与所有的遇见结为知心朋友
主播简介
乾坤夜,实名张志华。内蒙古赤峰市人,工人出身,大专文化。业余时间喜欢码码字,写一些诗歌,散文,小说之类的豆腐块。近年来痴迷于唱歌朗诵。不为经济利益,不图名利地位。唯自娱自乐,消磨时间而已。
好声音微刊简介好声音微刊是一个纯民间的,业余的,个人公众号。没有闪光的头衔,没有专家大腕坐镇,来这里的都是平民百姓,草根一族,微刊的指导思想就是制造传播平民百姓间那虽然谈不上伟大却总在闪光的正能量。好声音微刊设置了原创保护和打赏功能,打赏收款人:乾坤夜,收到打赏款项分配如下:作者+诵者+图文制作+平台维护=N,每人获得打赏总额的1/N。(打赏总金额低于10元,不记分配,全部用于平台维护运作)好声音微刊欢迎您的关注,分享,聆听,打赏。
图文编辑:乾坤夜(微信号13847658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