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乡愁》系列一一
“三秋”往事
作者:刘福增主播:雪梅/乾坤夜————————————
我的村庄位于富饶的鲁北平原,那里四季分明,沃野千里,是种植冬小麦的天赐福地。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宜时”,按节气,村庄应进入了繁忙的秋收秋种时节。上世纪七十年代,乡亲们奋战“三秋“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让我回想起那激动人心的件件往事。
记得那些年份,以进入九月的“白露”节气,全村都要开动员大会,宣布“三秋”战役开始,为了珍惜劳动时间,各生产队都集体做饭,送到田间地头,有“吃在坡,睡在洼,种不完小麦不回家”的意志和决心。田野里宣传栏表扬,大喇叭广播,红旗插满田间地头,一派轰轰烈烈的劳动景象,各生产队之间开展秋收秋种进度竞赛,人们以冲天的干劲,克服机械化缺少的制约,为适宜种足种好小麦,付出了很多艰辛而愉快的劳动。
记得有一年中秋节,为了适时种好小麦,第一生产队决定让妇女在家管理孩子,全体劳动力晚上加班翻地,但社员们刚摆开战场,队里的“半边天”们就赶来了,人们问,你们来孩子呢?妇女队长说:“孩子集中到有老人的家里看管,我们也来为种好小麦参加翻地会战,一起过八月十五”。一轮金色的圆月,悬挂在湛蓝的天空,月光下是用翻地庆祝仲秋佳节的劳动场景,人们汗流满面,不叫苦,不怕累,你追我赶,通过一铣铣的劳作,苦干三个小时,十几亩透着泥土芬芳的良田、换了新装,社员们为适宜种好小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仲秋佳节,这里面妇女们功不可磨。第一生产队的“半边天”,是全村妇女的榜样,年年被评为先进模范。
秋收秋种既要把玉米运回场院里,又要把土杂肥运到田地里。当时无机械化运输,主要靠人力小推车来完成,所以每年“三秋”战役开始,各生产队都成立由青年民兵排长为组长的运输队,担当繁重的运输任务。记得当年宣传栏里,表扬过第二生产队民兵排长刘寿功,带领小车队“来回都装载,趟趟不空车”的运输方法,他们推着土杂肥到田地里,再装载玉米运到队场里,这样虽然他们没有一点休息时间,但提高了运输量,为清空耕地,适宜种好小麦奠定了基础,为此队里要为他们记双工分,(当初生产队出工记工分,壮年劳力一天记十分,)但他们都谢绝了队里的好意,心甘情愿地为村庄付出,是当时青年的楷模,村庄后人学习的榜样。
土地耕翻后,就进入了秋种阶段,一般程序是,壮年男劳力在前面垄脊整畦,由青年姐妹拉耧播种,最后由老爷爷们将麦畦搂平,第三生产队的“红九班”,是一群劳武双全的“铁姑娘“,她们不但农闲时民兵训练获省,地,县表彰,为村庄争得了荣誉。每年秋种队里的拉耧播种任务,也由她们承担。她们不叫苦,不怕累,肩膀磨破了,做上棉垫肩继续干。小腿走涨了就打裹腿继续拉。有人计算过,每播一亩地,拉耧一公里,每天她们要拉几十公里,秋播完成,姑娘们把耧能拉到千里之外的北京城。充分说明了当年秋收秋种的辛苦。由于全村人的努力,我村秋种任务多年向“十一”国庆献礼,适宜的播种,为来年夏季丰收奠定了基础,村庄是闻名四乡的先进单位。荣誉称号里,永远记载着乡亲们的勤劳奉献。
“白露”刚刚过去,“秋分”就来到了。但机械化普及的今天,秋收一小时,秋种一上午,人们不再付出那年那月的辛苦,但我们要铭记那代人的辛勤劳动,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养育了下一代,’推动着村庄发展,书写了村庄昔日的辉煌。
作者简介
刘福增,网名:晨希,退休教师,爱好文学,桃李满天下!
如果您喜欢他的作品,点击下面的跳跃链接便可欣赏他以往的精品佳作
家乡野菜香//作者:刘福增//诵读:乾坤夜//好声音微刊推送
————————————
铭记乡愁(外三首)//作者:刘福增//朗诵:乾坤夜//好声音微刊推送
主播简介
雪梅,实名张兰梅。山西人,喜欢文艺,爱好唱歌朗诵。任多家文学平台主播喜欢用自己的声音为文字插上翅膀,传递人间真情。
主播简介
乾坤夜,实名张志华。内蒙古赤峰市人,工人出身,大专文化。业余时间喜欢码码字,写一些诗歌,散文,小说之类的豆腐块。近年来痴迷于唱歌朗诵。不为经济利益,不图名利地位。唯自娱自乐,消磨时间而已。
如果您喜欢他的作品,点击下面的跳跃链接便可欣赏他以往的精品佳作
【死去】作者:金色芙蓉//主播:刘杰//好声音微刊推送
————————————
【擦肩而过】//作者:博土//主播:乾坤夜//好声音微刊推送
好声音微刊简介好声音微刊是一个纯民间的,业余的,个人公众号。没有闪光的头衔,没有专家大腕坐镇,来这里的都是平民百姓,草根一族,微刊的指导思想就是制造传播平民百姓间那虽然谈不上伟大却总在闪光的正能量。好声音微刊设置了原创保护和打赏功能,打赏收款人:乾坤夜,收到打赏款项分配如下:作者+诵者+图文制作+平台维护=N,每人获得打赏总额的1/N。(打赏总金额低于10元,不记分配,全部用于平台维护运作)好声音微刊欢迎您的关注,分享,聆听,打赏。
图文编辑:乾坤夜(微信号13847658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