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在林州市原康镇西南太行山深处,有一个叫口上的古村落,位于一个三岔口,向南可到达辉县、向西可通往山西壶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历史上的口上村,原名“祭公口”,据说和东汉名将祭遵有关。
祭遵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为东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人称“祭公”,相传祭遵死后就葬于这里,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这里叫做“祭公口”,每当家里有婚丧大事都要到祭公坟前叩拜敬香,以求保佑。
有一年一户人家办事,苦于碗筷不够用,便匆匆忙忙祭拜后去想办法。第二天,有人发现祭公墓前整整齐齐摆了一套餐具,连忙告诉这家主人,事情顺顺利利地办完了,一家人感激不尽,把碗筷洗刷干净,原物奉还,又隆重地祭奠了一番。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遍了方圆十里八村,从此以后,不管谁家办红白事,只要头天一晚上来烧香祭奠一番,第二天一早便会出现整套炊具,无偿使用,办完事后洗刷干净,如数送回,多少年一直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
时间长了,渐渐出现了一些偷懒不讲信誉的现象,送回的餐具,有时残缺不全,有的没有洗刷干净,甚至有的只借不还。慢慢的,再来借餐具就不那么灵验了,再后来干脆一件东西也借不到了。
关于祭遵,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有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这就是成语“克己奉公”的由来。不过祭有另一个读音 “zhài”而不读“jì”。
在口上村东边,确实有一个高约七八米、占地约五六十平方米的圆形土堆,上面长满了野草、柏树,据说这就是祭公墓。至于祭遵死后是不是葬在此处,无从可考,有关林州的《万历林县志》、《顺治林县志》、《乾隆林县志》等均有“季公墓,在县西南五十里宋村。一名祭公墓”的记载,不过记载地点是宋村,未找到“祭公口”这个村名,宋村是居于山下的一个村庄,是不是当时这里属宋村范围,有待考证。民国时期《重修林县志》里《四界要口附表》”中有:“合涧集西南二十里祭公口 西与壶陵水(山西村名)相值亦通晋之一路”的记载,在村名中有“祭公口”,且村名下标注“有祭公墓”。在口上村还有个景天官的故事,据说很早以前,口上村有一景姓人家,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便一头挑着孩子,一头挑着铺盖,出去逃荒要饭,后辗转到了河南登封,刻苦攻读,考取了功名,官越做越大,一直做到了天官。当天官大人回到老家时,村里的人都不敢相认,他们担心以后万一天官犯了错,会株连到自己,因为古时侯朝中大官要是犯了罪,是要株连九族的。
景天官十分理解大家的心情,就告别而去,但告诉家人,百年后一定要埋在老家的土地上。后来,景天官的儿子遵照父亲遗愿,把父亲埋在了口上村,当时也没有惊动村里人,只是临走时拜访了各位乡亲,留下一笔钱,托付大家按照传统给父亲立一个碑。
谁知村里人领了景天官家的钱,却觉得平时并没有沾景天官啥光,没有认真给景天官立碑,只是找了块大些的石头,在上面简单刻了几个字了事。
如今在口上村,确实有一处天官墓,墓前立着一块看来有些年代的石碑,上面模模糊糊有“景天官”几个字,是何人所刻无人知晓,石碑立于何时,也无从查证。这里到底是不是景天官的墓地,更是无人能说得清楚。现在人们觉得自己村子里出过这么一个大官,说起来挺自豪的。在口上村不远的山口,有一块奇怪的土地,中间明显向下凹陷成漏斗状,多少年来,人们不止一次平整土地而把它填平,不长时间就又陷了下去,再填再陷,永远也填不平。有人说这里是通向地心的通道,也有人说下面是个巨大的溶洞,曾有人投巨资想搞开发,动用现代化机械往下挖,最终都是一无所获,这个千古谜团一直没人能够解开。
“祭公口”改名“口上”村,据说是解放以后,人们认为祭公口的故事是宣扬鬼神,为了破除迷信,便根据位于山口之上的地形,把村名改成了“口上”,一直沿用到今天。(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
作者高鹏伟,林州市原康镇人,林州市作协会员,林州市民协会员。喜欢文学和民间历史文化,作品散见于各媒体和文学网络平台。
《原康民间文艺》挖掘、整理、传承、弘扬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活跃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投稿前请关注“林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康民间文艺工作委员会”微信平台。原创作品请注明“原创”二字,非原创作品请标明出处,禁止抄袭和一稿多投,文责自负。投稿时请将作者简介及照片一同发至邮箱,内容须健康向上,不得有损于国家、民族或对社会有不良影响。投稿地址:lzykmjwy@163.com
林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 原康民间文艺工作委员会主办编辑:高鹏伟校对:牛书红审核:张梅芳监制:景庆林 赵松山
【原康民间文艺】原康的传说——口上村里故事多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在林州市原康镇西南太行山深处,有一个叫口上的古村落,位于一个三岔口,向南可到达辉县、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