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讲座
格律诗词的传承与格律诗词的结构
文/半缘君
格律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载体,而且是比经史诸子更灿烂辉煌也更深入人心的载体。在我国,无论男女老少,遑论美丑娇媸,也不管他(她)文化高低,信仰如何,多少都记得几句古代诗句,而这里面八成是格律诗句。可见,格律诗词已经浸透到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或多或少影响着民族意识。说大一点,它已经是一种文化现象。
驶至今日,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把全球变成一个大村庄,国家界限,种族隔阂,文化差异,生存方式不再是无法跨越的鸿沟,数字化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理念是先人们无法想象的。那么,作为古代文化载体之一的格律诗词,是否还有存在的合理性?或者,换句话说,格律诗词是否适合于现代人的写作和阅读习惯?格律诗词是否还有传承的必要?
近年关于传统文化(包括诗词)的讨论沸沸扬扬,众说纷纭,高层也在不遗余力地推进复兴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央视的诗词大赛和国学节目就是明显的信号。抛开这些现象不说,我只表明自己的观点,格律诗词,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写作和欣赏习惯,现在,乃至将来,都有传承的必要和可能。
一、首先,格律诗词是汉语特点最鲜明最集中的文学表达载体,最能体现汉语的声律美。世界上的语文大致有两种,拼音文字和表意文字。汉语属于表意文字,一字一音诸义,读音以声调示别,这是汉语与其他文字的最大区别(其他语言声分轻读重读),也是汉语的魅力所在。而最能体现汉语这种声律美的就是格律诗词和骈体文。不管世界如何变化,民族语言尤其是大语种永远不会消失,很难想象全球人说同一种语言的情形。汉语是大语种,也是联合国官方语言之一,汉语不会消失,汉语的名片——格律诗词也不应该消失。
二、格律诗词经过上千年的发展,积淀,已经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中华文化尤其是汉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要说汉文化对民族心理的影响,除了纲常伦理以外,恐怕就数格律诗词。中国号称礼义之邦,又号称诗国,前一种称谓是就纲常而言,后一种称谓则不言自明。虽然诗体源远流长,有风骚汉魏乐府古体元曲等各体,但影响最大最深的还是格律诗词。传承格律诗词,也是传承汉文化的精华,它是我们的血脉之一。有过割断血脉而存活的生命吗?
三、格律诗词承载的意象和情绪,具有人类共通的情感,很容易引起后人的认同和共鸣。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作为强调天人合一的东方人,更容易把心灵投向自然。自然界的变化和变易,都容易引起人心的感喟。这种互动既有历时性又有互时性,是民族精神因子的重要遗传。要宣泄这种感喟,格律诗词承载了重要的使命。见花思春,见柳思别,见秋伤时,见月念人,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情绪体验。而要表达这种体验,格律诗词是最好的工具。先人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美好的诗句,我们完全可以复制、承接、改造这些诗句,以表达这种心境。格律诗词的含蓄、蕴藉、典雅和秀美,是这些情绪的最好外壳。
四、格律诗词的表达方式,迄今为止仍比新诗丰富,曲折,清晰,完美。格律诗词经典无数,现代诗能载入文学史册的恐怕寥廖可数。这有多方面原因,首先,现代诗经五四至今,仍在试验阶段,没有形成成熟的表现体系。其次,现代诗作者政治情结过多,少了古典诗人那种静观的美感。其三,现代诗的语言是现代汉语,而按余杰先生说法,现代汉语是被意识形态污染的语言,缺乏那种精致典雅的美。由是观之,从表情达意的功能上,格律诗词仍优于现代汉语。即使将来现代诗成熟了,也不可能取代格律诗词。因为二者的功能不一样。二者并驾齐驱,并行不悖,才是诗苑的春天。
综上所述,我认为,格律诗词不会死亡,写格律诗词的人不会曲高和寡。我们不说什么弘扬文化的大话,就是为着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力求诗意地栖居,也该练习写格律诗词,求得物质和情感的双重平衡。人是需要倾诉和倾听的动物,那么,试试用最美的方式,用诗去倾诉,也倾听别人诗意的倾诉吧。
以上仅代表个人看法,欢迎诸友拍砖。
接下来,我们说说诗的布局问题,顺便也挑古人的刺。
都知道,诗如文章,起承转合,但真做起来,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不说我们,古代大家也有做不好的时候。做不好,叫结构失调,或叫结构不匀称,这样的诗作肯定不是上佳。
一首诗,首、腹、尾该怎样安排,组接,大致是有章可循的。律诗,一句起,二句继,相似于人的头颈,中二联相当于胸腹,末联相当于下肢。各部分所运载的内容应大致匀称,诗才得体,否则就是上身大,下身小,或者相反,总之,是畸形。
我们先看几个成功的诗例: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首句交代大背景,二次小环境,非常凝炼。颌联所见,扣望字,颈联从所望引出所感,末联因感而发,非常紧凑严密。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首联写明心迹,二联写德,三联写性,末联作结。层次历历,非常谨严。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
首联写出名胜所在,二联交代历史沿革,三联写出地理形胜,末联发出自己感慨。也是大家法度。
反之,这首被誉为“律诗第一”的作品: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写黄鹤楼的传说就占去首联二联,到三联才写地理和形胜,七句转,八句抒情也没有余地了。显然头大尾小,结构失调。
同是游历怀古之作,李白布局显然高于后者。
再看一首名作: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叙述东晋亡就占了一半篇幅。第五句是泛泛空谈,七句转,八句抒情也没余地,只好草草收场。同样头大尾小。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对仗句不宜作绝句三四句。因为对仗句是律诗的胸腹,如果用作绝句结尾,感觉就是半首律诗。
说到绝句,其实更难写。四句要说尽,还要留白,比律诗难多了。
这方面失败的例子,是诗圣。他一生有一百多首绝句,但千古传诵的并不多,几首。原因有二:1、用律诗手法写绝句,2、留白太少。
欲作鱼梁云复湍,
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
竹石如山不敢安。
四句皆景,没有虚白,纵是诗圣之作,谁能记得?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这两首,相信能背第二首的人更多。为什么,二首有一虚处,有飞白,有更大想象空间。第一首,四句皆景,看着累啊。
与杜牧诗一比,诗圣的绝句短处立现。
繁华事散逐香尘,
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
落花犹似坠楼人。
前两句,第一句发怀古幽思,次句写眼前景。三句看似景语,但一怨字将作者巧妙带出,轻松地由物转人,末句犹似,乃人的主观想象。起承转合,自然宛转不落痕迹。
当然,杜牧也有败笔。如这首《蜡炬》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咏物用绝句,应句句体物。但头二句却写人情,占了一半,也是头重足轻。
最比例失调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写玄宗与贵妃欢爱,只占三分之一强篇幅,而写贵妃死后与玄宗冥会的传说,其篇幅都:大于前者,结构失当。由于全诗太长,就不引了。
所举以上瑕疵,并不是存心与古人过不去,古人永远是我们效法的榜样,但榜样不等于偶象,允许挑刺,是为了我们避免陷阱,少走弯路,写出更好更美的作品。
谢谢诸位群友!
作者简介
半缘君(前度柳郎今又来),六十年代生人,籍贯四川乐山。曾任西南某大学法学教授,现为私营业主。喜诗词文赋,为乐山市诗词学会会员。
投稿说明⊙同题由千古诗词聚贤庄微信群内不定期收录
⊙个人专辑投稿邮箱:532065617@qq.com
⊙个人专辑投稿限5–10首。要求原创首发,投稿时附上2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和本人照片一张。15天内未接录用通知可另投他处,在此期间请勿做他投。拒绝抄袭,文责自负。
⊙投稿作者敬请关注本平台公众号,并在稿件刊发后及时转发文章到朋友圈以及所在的微信群,以提高文章阅读量。
⊙发表个人专辑的作者,当期所得赞赏金额的60%作为作者的稿费归作者所有,40%作为平台运作和今后办刊物所用,赞赏低于10元者不予发放,稿费于刊发后的第10–12天内发放。
打造诗词专业平台
弘扬民族国粹
根植传统文化
千古诗词聚贤庄
编委会成员:理野、归燕、秉烛夜游、红叶、半缘君、析城山、野鹤、肩上蝶、鴻鴿、九条命、柳上雲飛、流云飞鹤、李广辉、马大囧、朱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