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达摩伏虎典故?
达摩伏虎
传说,当年达摩东渡前来,从广州沿水路北上,到达清远飞来峡,发现虎精为患,猖獗异常。达摩点石变一武士,一跃骑上虎背,拳打脚踢,降伏了虎精,从此飞来峡消除了虎患。
《罗汉伏虎》是传说伏虎尊者所居住的寺庙外,经常有猛虎因饥饿而长哮,伏虎尊者就把自己的饮食分给这只猛虎吃,时刻长了,这只猛虎就让他降服了。自此常与他一起戏耍,故称为伏虎罗汉。此画是成忠臣先生得意作其中一个,是寓意无所顾忌,能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画的左侧画出一棵古松,可寓意长命百岁。在佛教文化里,此佛教典故代表虎,生肖属虎的人士挂在家中,能做大做强事业,实现人生愿望。
二、擒龙伏虎的典故?
擒龙伏虎也作降龙伏虎,比喻有极大能力;能够战胜很强的对手或克服很大的困难。出自:元 马致远《黄粱梦》:“出家人长生不老,炼药修真,降龙伏虎,到大来悠哉也呵。”近义词有:所向无敌、战无不胜,反义词有:唯唯诺诺,降龙伏虎是中性成语,联合式成语;可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三、伏虎山的历史?
伏虎山位于武汉东湖民族重点风景名胜区南侧有一座翠绿的小山。从远处眺望,就像一只青虎趴卧在那里。如今,从东湖边看过来,这里郁郁葱葱,可谓林海苍茫,闹中取静,湖光山色,尽在眼底。
相传在三国争雄的赤壁大战前,关羽奉军师诸葛亮之命率兵马途经此地,正值盛夏,士兵们酷暑难熬,关羽派人四出寻找水源,却均无所获。一位银须飘拂的老翁告诉关羽:“这里原是水丰林茂之地,后来出了个老虎精,把湖湾水源全结糟塌掉了。老百姓为求水用,还得送上童男童女供这老虎精受用呢!”
老翁话刚出口,一阵狂风起处,一只金睛白额老虎张牙舞爪地扑了过来。关羽见状,凤眉横竖,怒不可遏,随手祭起那把青龙堰月刀,大刀瞬息化为一条青龙,呼啸着迎虎而上,猛虎也纵身窜向青龙,龙虎相搏,飞沙走石,斗得天昏地暗。
青龙越斗越勇,猛虎一阵惨叫,趴在地上再也不能动弹,化成了一座石头山,而青龙降伏了猛虎后又还原成偃月大刀,回到关羽手中。关羽以刀卓地,仰天大笑,就在他的大刀卓地之处,居然冒出涓涓清泉。将士们用此泉水痛饮解渴,军威士气大为振奋。临行前,关羽用刀蘸上泉水浇洒石头山,山上立即绿树丛生,青翠一片。后人便把这处清泉取名为“卓刀泉”,并在泉畔建起了卓刀泉庙,把白虎精化成的山叫做“伏虎山”。有诗曰:“青龙降虎关云长,甘醇还数卓刀泉。”
四、武功县各村历史典故?
1 武功县各村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典故。2 这些典故多与当地的历史、人物或传说相关,是反映当地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东小沟村是曾经的黄帝故里,在村庄中有黄帝陵和其它相关文化遗迹;红光村则有关于掌声鼓舞民心的红光战斗故事;唐五代的文学巨匠刘禹锡曾经驻足于水江吴家桥村寺上,留下称赞井冈山山色的名句等等。3 这些典故不仅深刻地反映出当地的传统文化,也对于研究区域历史文化,推广当地旅游业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五、五牛伏虎的典故?
没有五牛伏虎这成语,只有降龙伏虎这成语。典故元.马致远《黄粱梦》一折:“出家人长生不老,炼药修真,降龙伏虎。”
《西游记》八○回:“我是大唐来的,我手下有降龙伏虎的徒弟,你若撞着他,性命难存也!”亦作“伏虎降龙”。
元.马致远《任风子》二折:“学师父伏虎降龙,跨鸾乘凤。”
《封神演义》八二回:“伏虎降龙为第一,擒妖缚怪任纵横。”
六、山东平原县的历史典故?
平原县历史悠久, 自秦朝以平原邑置平原,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东汉,以人和著称的蜀汉昭帝刘备曾任平原县令,刘、关、张桃原结义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清朝,农民领袖朱红灯帅众起义,使平原成为闻名中外的义和团运动发源地其中一个。近代和当代,涌现出来诗人董元度、数学家张宏基、哲学家任继愈、作家邓友梅等一批著名人物。历史还在这里留下了千佛塔、龙门石刻、汉陶楼、文昌阁和樊哙将军墓等一批文物古迹。
七、河南省新蔡县有何历史典故?
知道《搜神记》吗?
这本书就是西晋南阳(今河南新蔡人)——干宝所著。
对后来得神鬼小说,如《聊斋》等影响很大。
八、灵隐寺历史典故?
无论兄弟们好,灵隐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传说当时有一位僧人名叫惠休,他在灵隐山上修行时,发现山中有很多灵气,便在此处建寺。据传说,当时有一位神龟来到灵隐寺,带来了一块圆形石头,称为“灵隐石”,并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肉身舍利所化。惠休便将这块石头安放在寺中供奉,成为灵隐寺的宝物其中一个。
灵隐寺在唐代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成为了中国南方佛教的重要中心其中一个。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曾在灵隐寺中修行,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除了这些之后,灵隐寺还曾多次遭到战争和火灾的破坏,但每次都经过修缮后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现代,灵隐寺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其中一个,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九、泉州历史典故?
胭脂巷,北接涂门街,南至中山南路,为旧时进城必经之路。数百年光阴流淌,走过几许朝代的变革,小巷巷名从元朝的“燕支里”到清代的“胭脂巷”,背后是各种广为流传的典故。
元朝时,大批蒙古人居住在附近,为纪念其祖先发迹地燕支山,蒙古人将此地称为“燕支里”。彼时,同安苏颂第十世孙苏唐舍为避难迁居燕支里,苏氏祖闾有井名为“胭脂”,传说井曾经出过粉红色的井水,又说井水可制作质地上乘的胭脂,不少人做起胭脂水粉生意,“胭脂巷”由此得名。
走进小巷,气势恢宏的祖闾苏民居群,四座连排大厝,从巷东到巷南,四宅相连,竟快将胭脂巷整条街占满了。北宋著名政治家、科技巨星苏颂的后裔,瓜瓞延绵21世,苏氏后人不因其族常嗅胭脂粉气为荣,而以书香世袭为耀,走出一个个文人雅士。
行至胭脂巷尾,拐个弯,沿着南岳后街徐行几步,门楣上印刻着“和裕税典”字样的典当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周边典当行扎堆的历史;南岳后街中,曾经横跨两条街巷的黄氏古厝古朴而亲切,明代礼部尚书黄凤翔的后人呵护着祖宗的基业,开始第五次翻修;巷尾,寄托民众信仰的南岳宫藏身民居深处……
十、蓬莱历史典故?
蓬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神仙岛屿,被认为是仙境之地,是神仙们的居所。其典故如下:
蓬莱三仙。相传,唐朝时期,有三位来自蓬莱岛的神仙,分别是李彦、李俨和李厚,他们身穿白衣,手持仙剑,行走于人间,为百姓解决疑难难题,治病救人,被大众称为“蓬莱三仙”。
蓬莱仙境传说故事。相传,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仙,求长生不死药。他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何,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岛。”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何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便以草名“蓬莱”做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