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贼作父典故?
认贼为父
“认贼作父”。出自:苏曼殊《遁迹记》:“先是余家既亡,怅怅无之。大盗更迫我侪,为供奔走。测彼居心,是畜猎犬之技。斯是认贼为父,自残梵裔者,亦复不少。”近义词有:认贼作父、认仇作父、认敌作父,认贼为父是中性成语,可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甘心投靠敌人。
二、历史上吕布真的认贼作父吗?
真诚的吕布究竟啥样?他真的如演义小说中描写的那样龌龊吗?检阅史书,隐隐觉得他似乎是一位被后世有意无意误读、被妖魔化的东汉末、三国早期的大英雄。
从当时风云激荡的社会大背景来看,吕布的所作所为似乎并不出格。在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失序,大众为土地、为官位、为钱财、为理念、为美女、甚至为一些莫名其妙的缘故而陡起杀机。部下击杀上司的案例也屡见不鲜。比如:张翼杀刘璝,甘宁杀黄祖,都是下面内容犯上之事件,却并未引起任何争议。或许是吕布的名头太过响亮,才引得后世恶评如潮,至今余波未平。
吕布杀丁原,似乎有见利忘义之嫌,可视为不义之举,亦是他人生最大的污点;然而,他杀董卓,则是大快人心之举。他袭杀董卓,既有个人恩怨所致,也有道义与底线之争。在当时的情形下,吕布也算勇于担当,敢爱敢恨了。他一举除掉杀人如麻、天怒人怨的董卓,是历史大事一件,亦是好事一桩。
《三国志·魏书·吕布传’里面说,当初司徒王允策反吕布之时,吕布也曾经犹豫迟疑。两人之间的对话特别耐人寻味。布曰:“奈如父子何”!意思是我俩毕竟是父子,怎忍心下手弑父。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王允说,你姓吕,他姓董,又没有一丝血缘关系。何况你现在最该考虑的是怎样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还谈何本就不存在的父子情谊啊!
通过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吕布并非灭绝人性,毫无底线、丧尽天良之人。
那么,历史上真诚的吕布到底是个何样的人呢?
史载,吕布武艺精熟,力大惊人,是个乱军之中可直取上将首级的绝世勇将。他在三国英雄谱中堪称数一数二,是凭自身真本事混饭吃,可以随意纵横疆场的豪杰之人。关于吕布之勇,史料中不乏记载,演义小说中更是将之吹得神乎其神。
三国人物中谁的武功与战绩最强?民间一直有这样的说法:“一吕、二关、三典韦,四赵、五马、六张飞”。意思是吕布、关羽、典韦、赵云、马超、张飞战力稳居三国英雄谱前六位。
《三国志’里面并无“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记载,想是小说中的艺术加工与渲染。但史书对吕布之勇屡有记载,说他“弓马娴熟,膂力过人,号为飞将”。将他和西汉名将、威震匈奴的“飞将军”李广相提并论,可见其悍勇无匹,名头响亮。
由此可见,那句从古至今民间流传甚广的谚语“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可真不是吹的。
三、古代有何好玩的成语故事?
《东施效颦》
春秋时期,越国有个叫西施的大美人。
西施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美得摄人心魄。
秀丽的西施经常犯心口疼,每次疼的时候,她都会用手按住胸口,眉头微蹙,轻咳几声。
西施姑娘实在是太美了,就连这副孱弱姿态都美得让人挪不开眼!
西施的邻村还有一位姑娘,叫东施。
东施姑娘虽生得粗糙,却也有一颗爱美之心,在她眼里,自己也一个大美人。
一天,东施在街上遇到了西施。
彼时,西施正捂着胸口轻轻咳喘。
东施见罢,灵光乍现:怪不得人人都说西施美,她捂着胸口微喘的这个造型还真是不错!
于是乎,为了将自己的「秀丽」发挥到极点,东施姑娘也学会了这个pose,逢人便皱眉、捂胸口、轻咳几声(三件套一个不落)。
然而,东施姑娘的这幅姿态,把见到她的人都吓得够呛,恨不得见她就跑……
后来,大众就用「东施效颦」来比喻盲目地模仿,效果很坏。
不过,东施姑娘也没有白白模仿。由于自那之后,她就和西施姑娘一起,成为至今都为大众所熟知的历史名人。
我是崔小慢,喜欢我的文字就请点个关注吧^_-
四、何者版本的成语故事适合幼儿?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跟着成语去旅行》全196集
成语故事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成语是历史的积淀
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含义深远的故事
是中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DANGDANGDANG!!!
紧贴小学语文新课标
优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成语故事
每天三分钟,带孩子穿越千年
游览九州四海,了解历史古都
认识历史名人,见证历史事件
闲言少叙,一起继续出发吧!
历史名城“长沙”
长沙一个网红城市,从湖南卫视的综艺到网红小龙虾、网红奶茶、长沙臭豆腐…..
长沙也是一座历史名城,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座城市的文明,如火一般延续至今,从商代的青铜重器到马王维的惊世国宝,近百年的峥嵘岁月里,无数仁人志士汇聚于此,燃烧如星火般的生活,点燃革命的燎原烈焰。
关于长沙的成语也是如数家珍,如:赏心悦目、捧腹大笑、清清楚楚……
文化名城“安阳”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安阳,民族历史文化名城,七朝古都,甲骨文的故乡,全球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周易》发祥地。中华文化从这里走来,中华文明在这里成长。正所谓:千年古都百回演义,一掬洹水半部春秋。
因此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也衍生出了很多的成语典故。如:翩翩起舞、一叶知秋、百依百顺……
千年古都“荆州”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荆州建城历史长达3000多年,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文化的中心。
自公元前689年楚国建都纪南城,先后有6个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是当之无愧的“帝王之都”。中国成语典故,出自荆州者不少。例如大家熟知的刻舟求剑、南辕北辙、亡羊补牢、一鸣惊人等,快来一探究竟!
部分截图
五、描写历史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生吞活剥
原意指生的吞下去,活的剥开来(贝壳类),形容那时人类还过着野兽的生活;比喻对别人的经验、学说、技巧生硬地接受,机械地照搬。也指生拉硬扯。
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记载,枣强令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有人取笑他“活剥王昌龄,生吞郭正一”。后用“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地照搬别人的言论、经验、技巧等。
六、有哪些关于爱情的成语故事?
连枝共冢
战国时期宋康王抢夺家人韩凭的妻子何氏,韩凭忧怨而自杀,何氏也殉情而死,留下遗书要求与韩合葬。
宋康王不同意,将韩何分开葬,两坟可以相望。
后来两坟之间长出一株大树,枝叶相连,盘根错节,宋人取名为相思树。
事见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
后因以“连枝共冢”比喻爱情坚贞不渝。
举案齐眉
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
有权势的人相中了他的品性,有很多想把女儿嫁给他,梁鸿全都拒绝不娶。
同县姓孟的有个女儿,长得又胖又丑还黑,力气大到能举起石臼,由于挑剔配偶一直没嫁,拖到现在有三十岁了。
父母问她缘故,她说:“我想嫁象梁伯鸾那样贤德的人。”
梁鸿听到这件事务后就向她下娉礼求婚。
她要求父母准备好布衣,草鞋,纺织用的筐缉绩这些用具。
到了出嫁的时候,开始她精心打扮之后进门,可七天过去了梁鸿却并没有搭理她。
梁鸿妻于是端跪在床边,说道:“私下曾听说过夫君高尚的品德,寥寥几句便就打发数位女子。我也曾回绝刁难过几位男子,如今却不知道何故被你责怪,特地过来向你请教我的过失。”
梁鸿说道:“我想求娶的是那种朴实的,能勤俭持家的伴侣,是能够和我一起归隐到深山里生活的人。可现在的你衣着华丽,脸上涂满粉黛,怎样会是我梁鸿所希望找的那个人!”
梁鸿妻说道:“我这么做就是要考察你的节操而已。我也是有那能隐居深山的服饰。”于是将发髻梳成椎髻,穿上布衣,提着器具来到梁鸿面前。
梁鸿非常开心地说:“这才是我梁鸿妻子真正的样子,定然能够侍奉好我呀。”
梁鸿为妻子定表字德曜,取名孟光。
于是来到吴地。
投靠到大家皋伯通门下,住在廊庑之内,受雇帮人舂米作为营生。
每天回家,妻子为他准备饭菜吃食,在梁鸿跟前从不仰视,总是把装满食物的托盘高举到眉毛处,恭敬的侍奉梁鸿。
相敬如宾
春秋时期,晋国大臣郤芮因罪被杀,儿子郤缺也被废为平民,务农为生。
郤缺不因生活环境和个人际遇的巨大变化而怨天尤人,而是一面勤恳耕作以谋生,一面以古今圣贤为师刻苦修身,德行与日俱增,不仅妻子甚为仰慕,就连初次结识的人也无不赞叹。
一次郤缺在田间除草,午饭时刻妻子将饭送到地头,特别恭敬地跪在丈夫面前,郤缺连忙接住,频致谢意。
夫妻俩相互尊重,饭虽粗陋,倒也吃得有滋有味。
此情此景,感激了路过此地的晋国大夫胥臣,一番攀谈,认为郤缺是治国之才,极力举荐他为下军大夫,后来郤缺立大功,升为卿大夫。
后来,到了汉宣帝的年代,出了个张敞,关于他的才华、著述、政绩,大众知之甚少,广为流传的却是“画眉”之事。
他每日清晨都为妻子画眉,皇上知道了,认为他失礼,要拿他是问。
他说,夫妇房中这事,更有甚于画眉耳!皇上无言以对,也便罢了。张敞夫妇成了“相敬如宾”的楷模。
张敞之后又出了几许楷模,是很难统计的。
至死靡它
《诗经·鄘风·柏舟》
汛彼柏舟,在彼中河,
发彼两髦,实维我仪,
死矢靡他,母也天只!
不久人只,汛彼柏舟,
在彼河测,发彼两髦,
实维我特,死矢磨慝,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那只水上漂荡的柏木船,它正划向河中间。
船中有个两边披着散发的青年,就是我理想中的伴侣。
我的衷情至死不变。
我的妈呀!我的天!人家的心思你就看不见。
那只水中漂荡的柏木舟,它靠在河的那边。
划船的那个梳着海发的青年,才是我真正匹配的人。
我对他至死也不变心。
我的妈呀!我的天!人家的心思你都看不见。
相濡以沫
泉水干涸后,两条鱼未及时离开,终受困于陆地的小洼,两条鱼朝夕相处,动弹不得,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忍受着对方的吹气,忍受着一转身便擦到各自身体的痛楚。
此时,两条鱼便不禁缅怀昔日在江河湖水里各自独享自在自在高兴的生活。
因此又有那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一往情深
汤显祖的《牡丹亭》的题记:“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天下女子的多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
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
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
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
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
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情感的极点啊。
梦中产生的情,何故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
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亲,等到挂冠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都是只看事务表面的说法啊。
青梅竹马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首五言古诗《长干行》描写一位女子,思夫心切,愿从住地长干(今南京中华门外)跋涉数百里远路,到长风沙迎接丈夫。
诗的开头回忆他们从小在一起亲昵的嬉戏:“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后来,用“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来表明天真、纯洁的情感长远深厚,也可以把“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放在一起使用,意思不变。
后人就以青梅竹马称呼小时候玩在一起的男女,尤其指之后长大恋爱或结婚的。
至于从小一起长大的同性朋友则称为“总角之交”。
七、儿童的成语故事
儿童的成语故事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由于其特殊的形式和丰盛的内涵,成语常常被用来教育孩子们进修智慧和道德。儿童的成语故事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掌握汉语的丰盛表达方式,还能够让他们迅速了解中国文化和价格观。
这篇文章小编将分享一些有趣的儿童成语故事,帮助孩子们通过故事的方式领悟并记住这些成语。
一、亡羊补牢
从前,有一个农夫养了一些羊。有一天,他离开家去了集市,结局羊跑出了羊圈,一只羊也丢了。当农夫回家后,他发现情况不对劲,立刻觉悟到发生了何。他立即采取行动,修建了一道更牢固的羊圈,确保羊不会再次逃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即使有过失,也应该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防止再次发生同样的错误。这个成语故事教导孩子们应该及时反思和纠正自己的错误,不断提高。
二、掩耳盗铃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无聊地闲逛在村子里。他突然看到有一只铃铛挂在门上,他非常想要这只铃铛,但不敢去拿。于是,他把手放在耳朵上,以掩盖声音,接着试图拿走铃铛。令人惊讶的是,即使铃声不断响起,小男孩仍然认为他偷偷摸摸地行动没有被发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大众为了安慰自己,选择掩耳盗铃。虽然事实并非如此,但他们仍然选择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事务。这个成语故事教导孩子们应该学会面对现实,不要逃避和自欺欺人。
三、画蛇添足
从前,有一个画家,他非常擅长画蛇。有一天,他画了一条漂亮的蛇,但他觉得还不够完美,于是他在蛇身上加了几只脚。结局,这幅画变得奇怪而滑稽,蛇也不再秀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画蛇添足是不明智的行为。有时候,我们应该知足常乐,不要贪心。这个成语故事教导孩子们应该知道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珍惜现有的物品,不要过分追求完美。
四、守株待兔
从前,有一个农夫,他每天都在一个地方职业。他发现一个野兔经常在他家附近的一个树下来回跳跃。农夫心想,如果有更多的野兔来这里,那该多好呀!于是,他决定守在树下,等待更多的野兔出现。然而,他等了很久,却没有出现更多的野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守株待兔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行为。我们不能只依赖运气或外部影响,而是应该主动去争取机会和成功。这个成语故事教导孩子们应该学会积极主动,主动寻找并抓住机会。
五、杞人忧天
从前,有一个杞国的人,他总是过分担心未来可能发生的事务。一天,他听说天空将会掉下大雨,于是他非常害怕。然而,当他抬头看天空时,他发现天空完全晴朗,根本没有任何云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杞人忧天是一种多余的担心。我们不应该过分担心未知的事务,而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这个成语故事教导孩子们应该学会理智思索,并不要过于焦虑和担心。
儿童的成语故事是一种有趣且有效的进修方式。它们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掌握汉语表达方式,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智慧和道德意识。通过这些故事,孩子们能够了解并记住成语的含义,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希望这篇文章小编将分享的儿童成语故事能够让孩子们对中国文化和汉语产生更多的兴趣,同时激发他们进修和思索的能力。
八、经典的成语故事
经典的成语故事
成语作为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一个。它们既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通过讲述经典的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成语的起源和涵义,感受到古代智者的智慧和思索。
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故事。故事中,楚国国君楚庄王为了报仇雪恨,决心倾国之力与强大的秦国抗衡。
楚庄王经历了多次战败,最终被迫割地称臣,羞辱至极。但他并没有放弃,反而用刻骨铭心的痛苦激发了他的斗志。他决定卧薪尝胆,即在箕山卧薪,以此作为自己复兴楚国的动力。
他每天都躺在薪木上,让它刺痛自己的身体,以此来提醒自己不能忘记民族的耻辱。在经历了三年的磨砺和坚持后,楚庄王终于在箕山大获全胜,一举打垮了秦国的统治。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形容了一个人为了达到目标而毫不退缩、甘愿吃苦、舍近求远的灵魂。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亦可以通过卧薪尝胆的灵魂,战胜困难,实现人生的目标。
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出自于一则古代寓言故事。故事中,一位正在画蛇的人看到一条真的蛇爬过,他竟然想要在蛇的身上再增加脚。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做事过度、多此一举,以及自找麻烦的行为。它告诉我们,在做事务时,我们应该谨慎思索,避免画蛇添足。
这个成语也常常提醒大众要有适度的自知之明和自省觉悟。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逻辑,从而避免做出无谓的举动。
弄巧成拙
弄巧成拙,这个成语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故事。
故事中,齐国有位名叫僧尧的工匠,他为了鞠躬尽瘁,心怀报国之志,精心设计制造了一门巧妙的机关,准备献给国君。然而,在展示的时候,机关出了故障,僧尧的巧妙设计反而变成了一个笑柄。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原本出于巧妙或智慧的意图,却由于不慎导致适得其反、事与愿违的情况。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有时候过于追求巧妙和智慧反而容易出现差错。在做事务的时候,我们应该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尽量避免弄巧成拙。
以卵击石
以卵击石,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一只母鸟为了保护蛋安全,不顾一切地与一块巨石作战。她以卵击石,毫无退缩,最终虽然失败,但也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坚韧。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弱小的一方勇壮地对抗一个强大的对手。它蕴含了对勇壮、毅力和斗志的赞美。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以卵击石这个成语中汲取力量。无论面对多么困难的情况,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坚决的态度,用我们的勇壮和智慧与困难作斗争。
成语故事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盛的历史与智慧。通过了解这些经典的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智慧的结晶,并从中汲取力量。
卧薪尝胆、画蛇添足、弄巧成拙、以卵击石等成语故事,以其生动的情节、丰盛的涵义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这些经典,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影响。
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些成语故事,感悟智慧的力量,引领我们走向更美妙的未来。
九、有没有关于法制的成语故事?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有许多成语都来自于我国历史中的法律典故,这些成语所蕴含的寓意既反映了我们灿烂的民族文化,又为现代法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今天,小志就整理出十个来自法律典故中的中国成语,一起在春节感受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大家在写法学论文或者考试时,也可以引用,逼格瞬间提高啦。
1.石邑深涧
释义:
用来形容森严的法律。
出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董阏于为赵上地守,行石邑山中,涧深,峭如墙,深百仞,因问其旁乡左右曰:“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曰:“婴儿痴聋狂悖之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牛马犬彘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董阏于喟然叹息曰:“吾能治矣。使吾法之无赦,犹入涧之必死也,则人莫之敢犯也,何为不治?”
典故:
春秋时期晋卿赵鞅的心腹家臣董安于被派往赵国的上地担任地方长官。
一天董阏於在石邑山,见到一条深涧,像斧削,似城墙;深及百丈,特别险要。董阏於便问当地人:“有没有谁掉进去过?”当地人回答说:“没有。”
董安于又问:“不懂事的孩子、白痴、聋哑、疯子,有没有进去的?”当地人回答说也没有。
董安于又问:“那么牛马猪狗,有没有掉进去的呢?”回答还是没有。
董安于再问:“何故呢?”当地人回答说:“这深涧特别危险,谁要是掉进去了,哪还能有性命?因此谁走到这里都万分小心,都不敢去碰它,连牲畜也止步不前。”
由此,董安于喟然叹息道:“我懂得治国的技巧了。假如我立法非常严峻,犯法必然加以惩罚,就好比这百丈深涧,谁还敢去触犯它呢?这样,还会治理不好吗?”
而石邑深涧,也因此被后世用于形容形容森严的法律。
执法必严虽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维持社会的秩序,然而立法的目的不仅仅是惩恶,还要扬善。如果法律过于森严,那么这些严厉残酷的执法者本身也免不了被老百姓扔进那山涧的结局,法律的威严固然需要强调,但如果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也就不可能真正取得好的效果,秦二世而亡的例子,就是最好的佐证。
2.网漏吞舟
释义:
指网里漏掉吞舟大鱼;比喻法律太宽,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网。
出处:
《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典故:
汉朝初年,汉武帝刘邦废止秦朝苛酷的刑律,约法三章,实行宽松的法律政策,治理刻薄的习俗,使返回纯朴,刑法宽大,就像鱼网能漏过吞没小船的大鱼,然而官吏治理地方有条不紊,并未发生动乱,黎民百姓安居乐业。
于是,司马迁便在撰写《史记·酷吏列传》的开篇里概括道:“汉朝初年,修改严厉的刑法,改为宽松的刑法,废除法律繁杂之文,改为简约朴实的条文,法网宽得能漏掉吞舟的大鱼,而官吏的政绩却很显著,地方上不为非作歹,老百姓太平安乐。由此看来,治理民族的关键在于道德,而不是严酷的刑罚。”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想法道德为法律提供想法指引和价格基础,法律制度可以为想法道德提供制度保障。有德、大度的法律看似网漏吞舟,实则能更好的与道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法出多门
释义:
指各部门各自为政,自立法制,使法令不能统一,无从执行。
出处: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刘贲传》:“或正刑于外则破律于中,法出多门,人无所措。”
典故:
唐朝元和年后期,内侍省权重一时,他们挟制天子,横行海内,无法无天。
唐文宗登基后,想摆脱这种场面,一改朝纲,消灭乱党。于是在大和二年(828)举行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的科举考试,把一百多位儒生召到朝廷,下诏让正直的人上疏辩政之疵,以便量才录用。
幽州进士刘贲有拯救民族的抱负,于是上疏指出:豪门猾吏之因此敢不守法度,是由于宫廷内外法令不一致。法规应一致,官职应合乎名分。现在又分宫外官员、宫中官员,形成南朝廷、北朝廷的格局,有人在南朝廷犯法就逃到北朝廷去,有人被宫外判刑却被宫内赦免,法令不由一方决定,大众不知怎样办,这是由于宫里宫外法令不相同,法出多门。若能统一宫里宫外的制度,归还军队的职能,整顿朝廷的官制,效法近代贞观年的规定,恢复远古周朝的制度,从京城推广到各地,从皇上一直到藩镇,这样就能制服强横的奸臣,没有违法的担忧了。自此,法出多门这一成语就一直为世人流传,用于警醒历朝历代的君王应该法出一门。
即使放在现在,法出多门所指示的法律想法也能给予我们的立法职业诸多启示。法令统一,社会才会有秩序,人民权益才能得到合理的保障。
4.踊贵屦贱
释义:
踊贵屦贱,原来指讽刺滥施刑罚,后用以比喻世态失常,社会现象不合理。
出处:
《左传·昭公三年》:“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民人痛疾。”
典故:
晏子是春秋时代齐景公的大夫。
晏子当了相国。起初,景公想要为晏子更换住宅,就对他说:“你的住宅靠近集市,低洼狭小,喧闹扬尘,不适合居住,我给你换个明亮高爽的的住处吧。”
晏子推辞说:“君主的先臣就住在这里,臣不足以继承先臣的业绩,这对臣已经过分了。况且小人靠近市场,早晚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这是小人的利益。哪敢麻烦邻里迁居为我建房?”
景公笑着说:“无论兄弟们靠近市场,了解物品的贵贱吗?”
晏子说:“既然以它为利,岂敢不知道呢?”
景公说:“何物品卖得贵,何物品卖得贱?”
当时,齐景公刑名繁多苛严,有出售为受过刖刑的人制作的鞋的,因此晏子回答说:“为受过刖刑的人制作的鞋卖得贵,(普通人穿的)鞋卖得便宜。”。齐景公听后很是吃惊,便减省了刑罚,免去了刖刑(砍去脚的刑罚),也使得踊贵屦贱这一成语也为后人所沿用下来。
君子仁人的言论,常常能使得很多人收益,正是由于晏子的一番话,齐景公就减少了刑罚,拯救了许多百姓的性命。这种博观约取,经世济民,胸怀天下的君子之风,也是我辈所应当进修的!
5.深文周纳
释义:
指苛刻地或歪曲地引用法律条文,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也指不根据事实,牵强附会地给人硬加罪名。
出处:
《史记·酷吏列传》:“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
典故:
西汉司法官赵禹,由于廉洁升为令史,服事周亚夫。赵禹为人廉洁傲慢,当官以来,家中没有食客。三公九卿前来拜访,赵禹却始终不回访答谢,务求断绝与知心朋友和宾客的来往,独自全心全意地处理自己的公务。他看到法令条文就取来,也不去复查,以求追究从属官员的隐秘的罪过。
张汤是西汉时期的酷吏,为人多诈,善施智谋控制别人。他开始当小官时,就喜欢以权自谋私利,曾与长安富商田甲、鱼翁叔之流勾结。待到了九卿之官时,便结交天下名士大夫,自己内心虽然同他们不合,但表面却装出仰慕他们的样子。
武帝时代,赵禹由于从事文书职业而积累功劳,逐渐升为御史,皇上认为他能干,又将其升到太史大夫。武安侯田蚡当丞相时,征召张汤做内史,经常向天子推荐他,故而张汤被任命为御史,负责处理案件,他主持处理陈皇后巫蛊案件时,深入追究同党,于是汉武帝认为他有办事能力,逐步提拔他当了太中大夫。二人因官位的提拔而逐步结识为好友。
赵禹与在一起后,“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共同制定了各种法律条文,务求苛刻严峻,约束在职的官吏,编定《越宫律》、《朝律》等法律,制作“见知法”,让官吏互相监视,相互检举,一时刻举国上下人心惶惶。而汉朝法律越发严厉,也大概就从这时开始。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有云:“一次不公正的审判的危害结局要远甚于十次犯罪,由于后者不过是污染了水流,而前者却是污染了水源。”司法公正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若是深文周纳,必然会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塌,每一个法律职业者都应当铭记于心。
6.克已奉公
释义:
“克己奉公”这则成语的克己是克制、约束自已;奉公是以公事为重。约束自己的私欲,以公事为重。比喻一个人对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
出处:
《后汉书·祭遵传》载:“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
典故:
祭遵,字弟孙,东汉初年颍阳人。祭遵从小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虽然出身豪门,但生活非常俭朴。
公元24年,光武帝刘秀攻打颍阳一带,祭遵去投奔他,被刘秀收为门下吏。后随军转战河北,当了军中的执法官,负责军营的法令。任职中,他执法严明,不循私情,为大家所称道。
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情后,依法把这小侍从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特别生气,想祭遵竟敢处罚他身边的人,欲降罪于祭遵。但马上有人来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
刘秀听了觉得有理。后来,非但没有治罪于祭遵,还封他为征虏将军,颍阳侯。
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处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他生活特别俭朴,家中也没有几许私人财产,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装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草草下葬就可以了。这在当时社会是很难得的。
祭遵死后多年,汉光武帝刘秀仍对他的克己奉公灵魂特别怀念,克己奉公的灵魂也一直为后世所流传、称赞。
7.排难解纷
释义:
原指为人排除危难,解决纠纷。今指调停双方争执。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三》: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典故:
据《战国策˙赵策》记载:战国时,秦昭王发兵进攻赵国,把赵国国都邯郸围住了。赵孝成王向魏国呼援,魏安釐王派将军晋鄙带兵援救,却不敢同秦军交战,在魏、赵交界的荡阴按兵不动。
魏王又派将军辛垣衍为使臣,从小路进入邯郸去见赵王,对赵王说:“现在秦王称雄天下,谁都怕他三分。其实他倒也未必为了要占领邯郸,不过是希望各国拥戴他,让他称帝。赵国如果赶快派代表到秦国去,尊称秦王为帝,他一定高兴。那样,邯郸就可解围了。”
这时,鲁仲连正访问邯郸。这鲁仲连是齐国人,也叫鲁连,很有才识,却不愿意做官,只爱游历各国,替人排除纠纷,解决难题,而不取任何报酬。当他听说赵国将要尊秦为帝,向秦国屈服,立刻去见赵国丞相平原君,并且说:“我一向认为无论兄弟们是很贤能的,原来无论兄弟们这样糊涂。快带我去见辛垣衍。”
鲁仲连见了辛垣衍,列举历史事实,分析当今形势,严厉斥责他“尊秦为帝”的谬论,指出屈服的结局对赵国、魏国都有极大的祸害。辛垣衍听了深受感激,当即表示坚决放弃“尊秦为帝”的妥协政策。秦军得了这个消息,不免吃了一惊,为了防止意外,立刻退兵五十里。这时魏国杀了晋鄙,带领魏军赶来援救,邯郸就解了围。
平原君对鲁仲连是又钦佩又感激,准备封地给他,他不肯接受,送他千金为筹,他也不要。鲁仲连笑道:“替人排难解纷而不取报酬,才算的可贵的高士,否则,便成商人了。”
后来为人调停争执、调解纠纷就叫“排难解纷”,而调解纠纷的人,则被称为“鲁仲连”。
8.约法三章
释义:
原指事先约好或明确规定的事,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汉书·刑法志》:“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
典故:
秦朝末年,人民苦于沉重的捐税、繁重的徭役和严酷的刑罚,纷纷揭竿而起。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朝皇都咸阳只有几十里的灞上。仅当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接受大将樊哙和张良的建议,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灞上。
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百姓苦于秦朝的严刑苛法已经很久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与父老乡亲们约法三章:一是杀人的判处死刑,二是伤人的治罪,三是抢劫的受罚。我到这里来,是为了替父老乡亲们除害,不是来侵害你们的,请大家放心。”父老乡亲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
接着,刘邦又派人到各县各乡,将约法三章通告于百姓。百姓得知后都非常高兴,纷纷带着牛、羊、酒、食前来犒劳刘邦的军队。刘邦一再谦让不肯接受,说:“我们的军粮并不缺乏,不想再麻烦百姓了。”百姓们更加高兴,唯恐刘邦不做王。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9.目无三尺
释义:
不把法制放在眼里。形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以三尺代指法律。
出处:
清·王士祯《居易录续谈》:“光天化日之下,岂容奸孽余党,胆大泼天,目无三尺。”
典故:
在中国的法制史里,竹简是古人书写公文、书籍、律令等文书的主要材料,很多官方的法律政令都记录在竹简之上。
根据宋朝王应麟撰写的《困学纪闻.左氏传》:“《汉.杜周传》:‘不循三尺法。《盐铁论》乃云:‘二尺四寸之律。’古今一也。盖律书以二尺四寸简,举其大数,谓之三尺。”可以得知,由于很多法律条文都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因此法律又称为“三尺法”,简称“三尺”。
“三尺”,不是正称,而是代称,是指古代以三尺竹简书写法律政令条文,因而代指法律,我们常说的“目无三尺”,就是说不把法制放在眼里,形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不少人误以为目无三尺就是目光短浅,这是典型的望文生义了。
10.执法如山
释义:
意思是严格依法办事,毫不动摇。
出处: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十八回:“本道言出如箭,执法如山,三尺法不能为不肖者宥也。”
典故:
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冬十一月,太平公主赴雍州游玩,相中了当地寺院里的一盘水磨,未经寺院和尚同意,就准备吩咐从人准备强行运往京城,归为己有。寺院和尚迫于太平公主的权势,不敢当面阻拦,立即告到雍州司户李元紘那里。
虽然司户是比七品芝麻官还要小的小吏。但李元紘不畏权势,公正刚直,当即受理此案。经查,该水磨确系寺院合法财产,太平公主无权霸占。随即将水磨判归寺院和尚。这一判决吓坏了李元紘的顶头上司、一向趋附权贵的雍州刺史窦怀贞。太平公主既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女儿,又是唐中宗的妹妹,开府置官,权倾朝野,窦怀贞巴结犹恐不及,怎敢让自己的属下去冒犯?他即刻命令李元紘将水磨改判给太平公主。然而,李元紘对这种恃强凌弱、媚上欺下的行径无比愤慨。二话不说,当即挥笔在原判决书的空白之处书写“南山可移,此判无动”八个大字,坚决维持了原判。而大众也将这八个字逐渐浓缩成了“执法如山”,以警示后人。
你还知道哪些来自法律典故中的中国成语?在评论区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以上,希望对无论兄弟们有所帮助。
想要获取更多相关讯息,欢迎关注公众号——超律志!
十、有哪些关于孝道的成语故事分享?
卖身葬父
汉朝董永家贫,父亲去世后只好问地主借钱办丧事。后来他准备卖身去地主家干苦力,半路上遇到一位美女,于是董永就将她带到地主家帮忙。该女子勤勉能干,一个月就织了300尺布,还清丁债务.原来她是天上的七仙女被董永感激,特地下凡来帮助他的。
哭竹生笋
三国时盂宗的母亲得了重病,想吃竹笋煮羹。可是当时正是严冬,大雪纷飞,孟宗特别着急,就跑到竹林里痛哭。过了一会,他发现四周冰雪部化,草木变青,竟然长出了许多竹笋,原来是他的孝心感激了上苍。
刻木事亲
东汉丁兰的父母逝世后,他用木头刻了双亲像,每次吃饭都更先供养木像,接着自己才吃,仿佛父母在世一样.一次邻居用杖打坏了木像,丁兰大怒,将他痛打一顿。后来官人来抓丁兰时,木像竟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