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裴雪杰:如此“痴迷”

如此“痴迷”裴雪杰在那个“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的一个中午,我妈从地里干活回来,汗流浃背的她用凉水洗了头,然…

如此“痴迷”裴雪杰
在那个“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的一个中午,我妈从地里干活回来,汗流浃背的她用凉水洗了头,然后坐在电扇下吹风,谁知竟然吹出了病一一说话呜啦呜啦听不清,细看左半边脸与右半边脸不对称,左眼左嘴角歪邪,吃饭直流。
我爹把我妈拉到了乡医院。
医生说,我妈患的是面神经瘫痪,得住院治疗。唉,家中孩子还小,住院就意味着我爹还得在医院陪护。在这大忙季节,地里还有一摊子活,我妈说什么也不住院,医生只好开了几天药,他们拿着回来了。
吃了几天药,我妈已能说话,但是左半边脸怎么看都不和右边对称,怎么办?又去看医生时,医生说需要中医调养,他建议去县城中医院看看。
我爹只好舍近就远,拉着我妈去了县城中医院。那里坐诊的医生直埋怨说:“中医针灸治疗面神经瘫痪特别有效,你们为什么不早点来?”“面神经瘫痪是脑后耳背下部的神经受寒受损引起的面部神经麻痹,只有通过针灸刺激,才能激活受损神经。”
“总算找对医生了。”治病心切的父母听不懂,但是听从医生安排,间隔一天坐汽车去中医院针灸。我妈还听医生的话,大热天围上围巾防寒防风,并时时注意保暖。
中学毕业的我妈还查阅了中医针灸知识。
《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称:“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原来,针灸作为中医药学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针刺、灸法、药物在疾病防治方面各有所长并具有独特的优势,一直为世人所瞩目。
我妈治病心切,从开始排斥针灸到后来针灸后出血也能忍疼坚持,在医生点穴位、扎银针、燃艾草时,配合着说出她的痛、麻、酸、困等感觉。
久病成医,我妈跟着医生现学现卖,也慢慢有了她自己的针灸理论。她说,针法就是医生把针按照穴位刺入体内,然后运用捻、转等手法来对穴位进行刺激;灸法就是在插入穴位的银针上裹上药和艾草,等燃烧起来时将热量传递到神经末梢,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她说,有时除了医生用手扎针,还有像台灯一样的仪器,有些针就连接在仪器上发出振动,那是为了激活神经多条通道。
在综合治疗下,一个月后,我妈的口眼歪斜也日趋“扶正祛邪”,嘴角和眼角基本恢复了原位。
为了巩固疗效,医生给他开了几剂中药。在熬制中药治病过程中,我妈对中医药佩服得五体投地。每次对药品的浸泡、药引子的多少,对熬药的器具、熬药的水量,以至于对熬药的火候、熬药的时间都记得清清楚楚,生生地把每一道工序拿捏到极致,后竟无师自通会说一些中药健身养身的诸多好处。“心平气和,药食同源。”“调和阴阳,化正全身。”“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同时不忘提醒我爹和她一道提高警惕,预防健康出现问题。
我爹稍有怠慢,她就点着他的头大道理砸去:“难道你不知道‘无病先防’胜于‘有病再医’吗?”
以后,不管大人小孩大病小病,我妈总是中药治之。曾记得,我们的睡梦中都漂浮着中药的馨香。
随着我们兄妹长大成家,随着母亲年龄的增加,随着家里家务的减少,我妈闲下来的时间越来越多,她渐渐迷上了将我国的传统饮食和中医学结合,开始了食疗生涯。常常在菜市场和中药铺间来来往往,用色、香、味、形具备的美味犒劳一家,心性也慢慢熬制到淡泊从容。
现在,她性格不急躁,遇事有主见,办事有条理,说话更风趣,亲和力更强,很受孙子辈重孙辈的喜欢。
“或以针灸起沉疴,或以汤药决生死。”感谢中医,让我妈和我们一起享受到了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裴雪杰,70后,河南省镇平县人。工作之余,喜欢写点随笔,有小豆腐块在《读者原创版》和《南阳日报》出现过。现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

总 编:孙宗信曹向辉 副主编:李华凌 张瑞敏 执行主编:小 微 裴雪杰 审 核:周鹏桢 曹向辉 编 委:陈志国 李信昌 牛永华
杨朝惠 王东照 郭成志
李浩雨 涅阳三水
徐志果 马龙珠
来稿禁止一稿多投,文责自负。
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
投稿信箱:279169517@qq.com
微信号:lanxinhui88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