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这幅照片,理想国的老读者应该不少还有印象。去年夏天,时任《生活月刊》编辑总监夏楠转给我们一组20张摄影作品,名为《微尘圣像》。拍摄者冯君蓝是台湾一个牧师,当时并不知名。但照片,却立马就抓住人。
摄影家阮义忠初次见到它们的感受:“照片里的明眸直透心灵底层,立刻就把我震住了。那已不是容颜的留影,而是灵魂的肖像。”陈丹青则说:“突然看到他这样的照片,吓坏了人。”
11月26日,备受关注的第一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在乌镇木心美术馆落下帷幕,《微尘圣像》也是参赛作品之一,并一举获得人文奖第一名殊荣。主页菌再看,发现有不少新作品,震撼依然,愿与大家再分享。
对喜欢摄影的朋友,顺便推荐“阮义忠摄影人文奖”。今年六月份才启动,但这半年,摄影圈内外不少瞩目,关于它的消息,在主页菌朋友圈频频出现,《微尘圣像》之外,好作品还有不少。
《微尘圣像》创作自述
冯君蓝
作为一个挣扎中的基督徒,随着年事增长,我愈意识到不独我,而是整体世界,乃存在于圣经那宏大的、一以贯之的历史叙事,及其表征的渐进启示当中。
借着圣经这面镜子,我见识到人所承载那不能自足、犹然模糊,有待澄清的上帝形象;借着圣经之中那一幕幕从创世纪以至启示录,从亚伯拉罕以至耶稣基督,燃烧生命挣扎演出的历史神剧,通过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子孙卑微的身影,启示出隐蔽的上帝自始至终的临在。足以安抚我等宇宙的游子,被赋予永恒意识的有限存有,一直以来不曾止歇的存在焦虑与困惑。
在《微尘圣像》系列作品中,我企图借助多位身边弟兄姐妹的身影来反映基督信仰的人观、世界观,却无意于重现圣经的历史场景;一则是知道自己办不到,一则是希望在圣经与我自身所属的文化脉络之间,与现实中殊异的个体之间,营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关联性,不想沦于单向的说教,而期许观看照片的人,在有限的暗示下,做出自身的努力。
《微尘圣像》是一个犹在进行中的摄影计划,眼下已经完成了一百多幅。虽然觉得自己做得不好,但如果上主允许,我希望可以拍摄至少三百幅。对于一个业余摄影者,这始终是不容易的,我经常惴惴不安,既觉得自己没能全心照顾好教会内的弟兄姐妹,也没能对从神那里领受的文化使命全力以赴,在哪一方面都只是个半吊子。但由于我对这两者都难以割舍,也只好接受这个令自己尴尬的、不能免除遗憾的现实。
福音之子
嫩枝
坠落的晨星
先知哈巴谷
沃土
月夜·牧童大卫
微尘
预备着的童女
塔玛
第一个亚当·尘土与灵气的混合
伪善的法利赛人
知罪的税吏
站在神的殿外看门·一刻钟的静穆
恩宠
使徒约翰
亚当·自然的园丁
先知耶利米
先知阿摩司
先知约拿
哈拿
灵童撒母耳
该隐
亚伯
挪亚
米利暗
珍珠
以斯帖
先知何西阿
灵童
青年但以理
主的使女
童贞女马利亚
虚空
天路客
在去而不返以先
穿着彩衣的约瑟
青年约瑟
日光之下的日子
期待上帝
▼
评委评价
冯君蓝以牧师的身份试图从教友身上揭露圣经的启示,而他也的确成功地传达了信仰令人宁静、充实,使人坚定、圆满的神秘力量。这些肖像呈现了心灵提升的气韵,悠悠地述说着卑微如尘土的人,也能由凡转化为不凡。摄影最强的特性就是把瞬间凝住,冯君蓝的作品却刚好相反,彷佛是在缓慢释放着时间的流动,拍的是由迷到悟的觉醒过程,让人看到寻求救赎的努力。
——阮义忠
我看他的照片无话可讲。中国没有这样的目光。他的照片,让我们在人身上看到神,在神身上看到人。他这么信这么爱,眼光看所有人都这样,所以才有了这批肖像。本来不该有,这只有在文艺复兴时代才能看到。我最近正在画教堂,画耶稣。我并不是基督徒,但我觉得全世界艺术,从古到今到将来,没有比宗教艺术更好的了,因为画得太真心了,没有其他艺术可以和宗教艺术比。突然看到他这样的照片,吓坏了人。他其实告诉你,你不真心了,我不真心了,所有人都不真心了,他还真心。
——陈丹青
以平凡人物勾勒上帝的面向。一个有趣又大胆的尝试。
——吕楠
冯君蓝的肖像,非常宁静,有很深的宗教信仰。他把信仰带入了照片。他在非常局促有限的条件下,能够做到这种程度,这是值得敬重的地方。
——布莱恩·坎贝尔(Bryn Campbell)
▼
关于第一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
近年阮义忠先生的身影频现大陆。从2013年开始,他在台湾及中国大陆各城市开设工作坊,小班制(每期7-10人),传授美学理论之外、手把手教习传统暗房技术,期间展览、讲座活动不断,与内地学员接触频密。亦常有机会参加各地摄影节、担任各项摄影比赛评审。他的体验是,除了实地感受到各地摄影活动的蓬勃,却也观察到目前流行的摄影表现严重偏向观念性,人文精神逐渐稀薄,令人忧心。
这萌生了他潜藏已久的想法:为华人摄影设立一个奖项。因如今观念性、艺术性的摄影表现均享有多个奖项的激励,而纪实摄影及长期关心某个主题的深入工作方式,却少受关照。但他指出:“并非纪实才叫人文,任何摄影手法,只要表达出对生存环境的珍视、对人间事物的关怀,都是富于人文精神的。”
结合阮义忠个人的成长与创作道路便不难理解其为何会对“人文”情有独钟。六七十年代的台湾,年少成名的他正受到当代文化潮流存在主义、法国新小说、欧美观念艺术、前卫敲打乐曲的激烈影响,一心想要脱离农家子弟的生长背景,认为要现代就必须反叛传统,不带现实生活的人间性和泥土味。这同时表现为只对自己的存在有莫大的兴趣,对别人漠不关心……但是,照相机就像一面镜子,从40多年前拿起它的那天开始,他不禁质问自己:你看到的东西对你有什么意义?而他看到了伴随自己成长的怨恨。他发现自己无法在怨恨的生活方式中找到创作题材、发现要肯定的意义。“一直到现在我还不很清楚,自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熬过那个拒绝土地、拒绝生活的阶段。我只知道,没有任何单一事件能使我解开那怨忿的纠结。”
随着《人与土地》、《北埔》、《八尺门》、《四季》等系列作品的持续多年的跟进拍摄,阮义忠在人性最真诚、善良的一面中,求得了庇护。他发现,拥有这种可贵气质的善良人们,都是那么认命地在自己的土地上工作、努力地生活着。他们大多是没念过什么书的乡下人,一切教育来自劳动,来自土地。这令他重新敬畏的沉默与宽容的土地,不觉间使他真心拥抱曾被视为可耻包袱的成长经验……。后来的阮义忠每当回想及此,便感激道:“摄影增加了我的生命宽度。”
法国声誉卓著的摄影家尚?杜杰德先生在观看阮义忠作品时发出感叹:“尽管文化不同,西方与东方得以聚首。摄影借着深邃的影像告诉我们,这世上没有疆界,只有人。”这位对阮义忠有知遇之恩、曾深刻地影响和启发过他的摄影前辈,也助推了阮义忠创办了影响一代华人摄影家的中英双语杂志《摄影家》。而这十几二十年,其译著及个人出版也开始对新一代摄影青年产生着影响。因缘成熟,阮义忠在大陆开始了他一城一地的工作坊。
“我与摄影,早已不是喜欢与不喜欢的关系,而是我对它有信仰、有使命,希望透过摄影来传达一些理念,但这还不足够,我也应该在有生之年为它多尽一分力。”如其在“摄影人文奖的宗旨”中所言,基于许多朋友、学生的鼓励与支持,他决定成立一个摄影人文奖,期望对目前摄影表现失衡的状况稍作平衡。
这个想法也得到了艺术家陈丹青及摄影家吕楠的积极响应。在人文奖组委会的首次会议中,当阮义忠先生向在座征询奖项名称是否冠以个人名字时,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不管以什么名字命名奖项,都会有异议,所以平息异议的唯一办法就是你的质量。叫什么都不重要。”以纪实风格著称的摄影家吕楠,亦是首次接受邀请而担当此类活动的评审。“一座奖项的高度有赖获奖者的作品深度、力度与专业素养,评审环节至为关键。”之后为约请各方评审探求建议,阮义忠先生更是亲身赴会。现列初审评委七位:秦伟、沈昭良、晋永权、颜长江、傅拥军、严志刚、任悦;终审评委四位:布莱恩?坎贝尔 (英)、阮义忠、陈丹青、吕楠。
关于定名“摄影人文奖”而非“人文摄影奖”,组委会在经过讨论后一致倾向于“要尽可能地在各个面向上做到开放,不僵化;我们不鼓励模仿,不鼓励重复,而是鼓励讲述你自己的语言,要对自然、对人有新的认识、新的看法。这几乎涵盖了生命所有的一切。”哲学家斯宾诺莎说:“智者不是对死亡的思考,而是对生命的思考。”所谓人文,就是我们在活着的时候对生命的向往。
——阮义忠摄影人文奖执行总监 夏楠
▲人文奖宣传短片
▲前三名候选人凌飞《藏地影像》、钱海峰《绿皮火车》、冯君蓝《微尘圣像》作品视频
▲ 颁奖典礼现场 傅拥军 摄
图文由第一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组委会提供。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阮义忠摄影人文奖,看到更多作品,不妨关注微信公号“阮义忠摄影中心”(id:juanijongphoto)。
附:
第一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组委会名单
创始人 阮义忠
总顾问 傅拥军 何明
执行总监 夏楠
执行组委会 夏楠 蒋理 贺珺 邹巍 董晓鹏 狄夏 李继松 田方方 宿东 韦树祥 鲍守廷 姚捷 魏延会 高逸 周海川 彭娌娌
第一届阮义忠摄影人文奖评委:
人文奖终审评委 Bryn Campbell 阮义忠 陈丹青 吕楠
人文奖初审评委 秦伟 沈昭良 晋永权 颜长江 傅拥军 严志刚 任悦
商业合作或投稿
请发邮件至:chenteng@imaginist.com.cn
转载:联系后台 | 微店: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