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冬至典故古文 冬至典故? 冬至的典故

一、冬至典故?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 ,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

一、冬至典故?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 ,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34;冬至大如年&34;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转枢的日子,这一天之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冬至,皇帝到天坛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一、吃饺子。

古语有云:&34;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34;可见冬至吃饺子已经是必不可少的风俗。&34;医圣&34;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辞官回乡后,看到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因而命其弟子搭台筑灶,把羊肉和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34;娇耳&34;,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吃。人们吃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34;娇耳&34;的样子,包成食物,便叫&34;饺子&34;。

二、九九消寒。

冬至的次日开始数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34;提冬数九&34;。数上9天是一九,再数9天是二九,以此类推,数到&34;九九&34;就算&34;九&34;尽了。&34;九尽杨花开&34;,那时天就暖了。入九以后,文人墨客,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34;九&34;日,相约九人饮酒(&34;酒&34;与&34;九&34;谐音),席上用

二、冬至有什么成语典故?

冬至的成语典故:1,一阳来复: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每年到冬至日,阴气尽,阳气又开始发生,指春天又到来了。

2,日短夜修:指冬至前后几个月白昼短夜晚长,3,日长一线:指冬至以后白昼渐长,4,数九寒天:数九: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三九”,“四九”最冷。指最寒冷的那些日子。

三、冬至吃饺子的典故?

传说,东汉末年,时任长沙太守的医圣张仲景。

有一年冬天回南阳故里探亲,走到白河岸边,看见很多穷苦的老百姓衣不蔽体,冻得手脚生了冻疮,有的甚至连耳朵也冻烂了。

看到乡亲们这种情形,张仲景的心里特别难过,身怀高超医术的张仲景感叹在这个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的时期老百姓的日子实在太难过了。于是希望用自己的医术为乡亲们做点什么。他叫他的执事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了个棚子,盘上大锅,在冬至的那天开了张,给穷人施药治冻伤。施的药叫&34;祛寒娇耳汤&34;。

做法是用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熬,等煮好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的&34;娇耳&34;下锅。然后分给讨药的人们,每人给一大碗汤,两只娇耳。人们吃下娇耳,喝了祛寒汤,只觉浑身发暖,两耳生热。

之后,每年冬至这一天,人们就会用驱寒药材加羊肉辣椒等食物用面皮包成饺子吃,一方面为了纪念张仲景的医术和功德,另一方面确实能起到驱寒保暖的作用,传说在这一天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冻掉了。

四、冬至吃水饺的典故?

冬至吃饺子的典故。

传说,东汉末年,时任长沙太守的医圣张仲景。

有一年冬天回南阳故里探亲,走到白河岸边,看见很多穷苦的老百姓衣不蔽体,冻得手脚生了冻疮,有的甚至连耳朵也冻烂了。

看到乡亲们这种情形,张仲景的心里特别难过,身怀高超医术的张仲景感叹在这个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的时期老百姓的日子实在太难过了。于是希望用自己的医术为乡亲们做点什么。他叫他的执事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了个棚子,盘上大锅,在冬至的那天开了张,给穷人施药治冻伤。施的药叫&34;祛寒娇耳汤&34;。

做法是用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熬,等煮好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的&34;娇耳&34;下锅。然后分给讨药的人们,每人给一大碗汤,两只娇耳。人们吃下娇耳,喝了祛寒汤,只觉浑身发暖,两耳生热。

之后,每年冬至这一天,人们就会用驱寒药材加羊肉辣椒等食物用面皮包成饺子吃,一方面为了纪念张仲景的医术和功德,另一方面确实能起到驱寒保暖的作用,传说在这一天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冻掉了。

五、冬至的历史由来?

冬至过节历史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六、冬至节气的来历和典故?

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因此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让我们先来看看冬至的起源。早在春秋时代,中国的先辈们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使其成为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的一个。这一点足以证明,我们的祖先对于天文的观察和理解是多么的深入和精准。

接下来,我们要聊聊冬至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有冬至吃饺子的节日习俗。这个习俗源于汉代的一个传说。当年张仲景在长沙做官,他告老还乡时,恰逢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很多人的耳朵都被冻烂了。他非常难过,就让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棚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煮熟,然后捞起来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放到锅里煮熟,施舍给百姓吃。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传说,更是对人们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精神的传承。

最后,我们来谈谈冬至的祭祀活动。祭祀祖先是我国许多节日里常有的习俗活动,冬至也是其中之一。《中华全国风俗志》里,就有“冬至节,祭扫坟墓,亦名‘鬼节’”之说。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里,祖先的灵魂对于家族的意义,与天地诸神对于国家的力量完全可以相提并论,不可马虎,不可怠慢。

七、冬至一阳生的典故?

尽管在冬至节气后天气会越来越冷,但是古人却认为,在冬至后白天的时间会越来越长,阳气会逐渐回升,并慢慢达到最强,是新的循环的开始,所以便有了“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冬至后阳气会越来越强的意思。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结,三候水泉动。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当阳气逐渐回升后,蚯蚓的身体慢慢伸直在,在冬至一候时,尽管阳气已经回升,但是阴气依然十分强烈,所以蚯蚓依然处于蜷缩的状态。

麋和鹿虽然是同科,但是阴阳却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向后生长,所以为阴性,冬至后阳气逐渐回升,麋感觉到阴气渐退后而脱落。

等到了冬至三候时,由于阳气越来越足,山中的泉水开始流动并带有温热的气息。

八、冬至羊肉汤的典故?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汤

九、灵隐寺历史典故?

你好,灵隐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传说当时有一位僧人名叫惠休,他在灵隐山上修行时,发现山中有很多灵气,便在此处建寺。据传说,当时有一位神龟来到灵隐寺,带来了一块圆形石头,称为“灵隐石”,并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肉身舍利所化。惠休便将这块石头安放在寺中供奉,成为灵隐寺的宝物之一。

灵隐寺在唐代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南方佛教的重要中心之一。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曾在灵隐寺中修行,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灵隐寺还曾多次遭到战争和火灾的破坏,但每次都经过修缮后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现代,灵隐寺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十、泉州历史典故?

胭脂巷,北接涂门街,南至中山南路,为旧时进城必经之路。数百年光阴流淌,走过几个朝代的变革,小巷巷名从元朝的“燕支里”到清代的“胭脂巷”,背后是各种广为流传的典故。

元朝时,大批蒙古人居住在附近,为纪念其祖先发迹地燕支山,蒙古人将此地称为“燕支里”。彼时,同安苏颂第十世孙苏唐舍为避难迁居燕支里,苏氏祖闾有井名为“胭脂”,传说井曾经出过粉红色的井水,又说井水可制作质地上乘的胭脂,不少人做起胭脂水粉生意,“胭脂巷”由此得名。

走进小巷,气势恢宏的祖闾苏民居群,四座连排大厝,从巷东到巷南,四宅相连,竟快将胭脂巷整条街占满了。北宋著名政治家、科技巨星苏颂的后裔,瓜瓞延绵21世,苏氏后人不因其族常嗅胭脂粉气为荣,而以书香世袭为耀,走出一个个文人雅士。

行至胭脂巷尾,拐个弯,沿着南岳后街徐行几步,门楣上印刻着“和裕税典”字样的典当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周边典当行扎堆的历史;南岳后街中,曾经横跨两条街巷的黄氏古厝古朴而亲切,明代礼部尚书黄凤翔的后人呵护着祖宗的基业,开始第五次翻修;巷尾,寄托民众信仰的南岳宫藏身民居深处……

版权声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