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雕虫小技?
雕虫小技(拼音:diāo chóng xiǎo jì)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汉·扬雄《法言·吾子》。
“雕虫小技” 比喻微小的技能,也用来谦称自己写的诗作或文章;在句子中可充当主语、宾语;含贬义;也作“雕虫小艺”“雕虫末技”。常与“微不足道”连用。
二、雕虫小技的意思,雕虫小技成语故事?
雕虫小技”雕的是虫书“雕虫小技”是成语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或小本领.用于别人多含贬意.有时也用于自谦.“雕虫”指写书法.“虫”指的是虫书.虫书也叫“鸟虫书”、“鸟虫篆”,属于金文里的一种特殊美术字体,它是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越、楚、蔡、徐、宋等南方诸国的一种特殊文字.“雕虫小技”最初写作“雕虫篆刻”,出自西汉文学家扬雄的著作《法言》.有人问扬雄年少时是不是喜欢作赋,扬雄答曰:不错,但那只是童子雕虫篆刻般的技艺,成年就不作了.扬雄贬低“雕虫篆刻”,不是因为它们学起来容易,而是因为它们最难学,但实际作用又很小.后来,人们便把“雕虫篆刻”说成是“雕虫小技”
三、雕虫小技,班门弄斧?
雕虫小技[diāo chóng xiǎo jì],
释义
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唐李白《与韩荆州书》:“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
班门弄斧[bān mén nòng fǔ],
释义
鲁班是古代传说中著名的木工。在鲁班门前摆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含有不自量力的意思。
四、雕虫小技 大材小用?
雕虫小技,就带有轻视意思。看不上对方技艺。大材小用觉得对方能力好,值得更好。有敬佩意思。
五、雕虫小技出自那里?
“雕虫小技”原指鸟虫书,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后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此典出自唐代李白《与韩荆州朝宗书》:“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
韩朝宗,是唐朝玄宗年间人,曾经做过荆州的刺史。他特别爱惜青年文士,乐于提拔后进的人才,有很多人经过他的推荐,都出人头地有所成就。因此,社会上的人都非常敬慕他。
当时大名鼎鼎的大诗人李白,曾经写了一封信给韩朝宗,希望得到他的赏识,为他推荐一份工作。
李白写给韩朝宗的信,就是文学史上有名的《与韩荆州书》。信中除了称赞一番韩朝宗的为人和学问之外,就是阐述了自己的志愿以及写作方面的情形。信的末尾说:“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这是一句谦虚的话,意思是说,可能我所写的文章是微不足道的玩意儿,不符合大人的口味。
六、雕虫小技的意思?
解释: 雕:雕刻;虫:指鸟虫书,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
成语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做韩朝宗的人,为人非常热心,常常帮助一些年轻人找到好工作,大家都非常尊敬他。有一天,一个叫做李白的年轻人写了一封信给韩朝宗,请韩朝宗帮忙介绍工作,信的最后写道:“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意思是说,恐怕我写的文章,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伎俩,不够让大人欣赏。这个谦虚的年轻人李白,后来可变成了一位鼎鼎大名的大诗人呢!
七、雕虫小技的由来?
是因为古代文人雅士以观察昆虫、描绘昆虫为乐,他们利用雕琢、画画等手段将昆虫表现得栩栩如生,因而形成了“雕虫小技”的传统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雕虫小技的推广与昆虫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推动了人们对昆虫生命的认知与理解,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在今天,雕虫小技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民间艺术,不仅仅局限于昆虫的雕刻和绘画,还包括了仿制、制作和收藏。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各种造型各异的虫子雕刻品成为当地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也为当地手工艺品的推广做出了贡献。
八、灵隐寺历史典故?
你好,灵隐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传说当时有一位僧人名叫惠休,他在灵隐山上修行时,发现山中有很多灵气,便在此处建寺。据传说,当时有一位神龟来到灵隐寺,带来了一块圆形石头,称为“灵隐石”,并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肉身舍利所化。惠休便将这块石头安放在寺中供奉,成为灵隐寺的宝物之一。
灵隐寺在唐代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南方佛教的重要中心之一。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曾在灵隐寺中修行,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灵隐寺还曾多次遭到战争和火灾的破坏,但每次都经过修缮后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现代,灵隐寺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九、泉州历史典故?
胭脂巷,北接涂门街,南至中山南路,为旧时进城必经之路。数百年光阴流淌,走过几个朝代的变革,小巷巷名从元朝的“燕支里”到清代的“胭脂巷”,背后是各种广为流传的典故。
元朝时,大批蒙古人居住在附近,为纪念其祖先发迹地燕支山,蒙古人将此地称为“燕支里”。彼时,同安苏颂第十世孙苏唐舍为避难迁居燕支里,苏氏祖闾有井名为“胭脂”,传说井曾经出过粉红色的井水,又说井水可制作质地上乘的胭脂,不少人做起胭脂水粉生意,“胭脂巷”由此得名。
走进小巷,气势恢宏的祖闾苏民居群,四座连排大厝,从巷东到巷南,四宅相连,竟快将胭脂巷整条街占满了。北宋著名政治家、科技巨星苏颂的后裔,瓜瓞延绵21世,苏氏后人不因其族常嗅胭脂粉气为荣,而以书香世袭为耀,走出一个个文人雅士。
行至胭脂巷尾,拐个弯,沿着南岳后街徐行几步,门楣上印刻着“和裕税典”字样的典当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周边典当行扎堆的历史;南岳后街中,曾经横跨两条街巷的黄氏古厝古朴而亲切,明代礼部尚书黄凤翔的后人呵护着祖宗的基业,开始第五次翻修;巷尾,寄托民众信仰的南岳宫藏身民居深处……
十、蓬莱历史典故?
蓬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神仙岛屿,被认为是仙境之地,是神仙们的居所。其典故如下:
蓬莱三仙。相传,唐朝时期,有三位来自蓬莱岛的神仙,分别是李彦、李俨和李厚,他们身穿白衣,手持仙剑,行走于人间,为百姓解决疑难问题,治病救人,被人们称为“蓬莱三仙”。
蓬莱仙境传说故事。相传,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仙,求长生不死药。他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什么,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岛。”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什么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便以草名“蓬莱”做了回答。